
35元一个的面包在四线小城杀疯了
【35元一个的面包在四线小城杀疯了】2025年秋冬,一场看似“违和”的消费浪潮席卷中国三四线城市。连云港、盐城、淮安等地的街头,年轻人裹着羽绒服在冷风中排队一小时,只为抢购一个标价35元的“杏仁朗姆橙皮可颂”或“木姜子牛肉恰巴塔”。这些名字拗口、价格堪比一线城市的面包,正以“网红面包节”的形式,在小城掀起一场关于生活品质与消费平权的讨论。“以前只能在小红书刷上海面包节,现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同款。”23岁的淮安大学生林悦举着手机,镜头里是刚出炉的“栗子可可蒙布朗”,28元的价格标签在暖黄灯光下格外显眼。她身后,数十人正踮脚张望摊位上的“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这款在上海面包节引发排队狂潮的“网红”,如今成了小城年轻人的社交货币。这场狂欢的起点,是2025年11月初连云港宣布举办的首届城市面包节。短短半月内,盐城、淮安、乐清等十余个城市相继跟进,面包节从一线城市专属的“消费泡沫”,蜕变为小城秋冬的“新民俗”。数据印证了这场狂欢的烈度:广东省江门市首届面包节5天吸引近10万人次,消费总额近500万元;沈阳面包嘉年华3天涌入51.4万人次,销售额达308万元,75%的参展品牌刷新销售纪录。“价格和上海一样,但氛围更热闹。”在沈阳面包节现场,95后程序员陈昊捧着35元的“黑松露鹅肝可颂”笑道。他身旁的摊位上,标价45元的“生吐司”正被装进印有英文logo的纸袋——这些曾专属于一线城市的消费符号,如今成了小城青年的“标配”。面包节的火爆,本质是一场关于“生活仪式感”的争夺战。十年前,三四线城市的面包店主推3-5元的肉松包,功能是“平价饱腹”;如今,45元的生吐司、25元的巧克力欧包成了主流。价格的跃迁背后,是面包从“食物”到“情绪奢侈品”的蜕变。
“下班后去面包店闻闻香气,能冲掉一身班味。”在盐城某国企工作的李薇说。她每周会花200元买面包,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在暖黄灯光下挑面包的半小时,那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治愈时间”。这种需求在小城尤为强烈——当一线城市青年通过外卖、下楼即达实现“即时满足”时,小城青年曾被迫忍受潮流的时间差。而面包节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种心理落差。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放大了这种诉求。当小红书同时向上海和连云港用户推送B&C的新品时,“同步大城市潮流”的渴望被彻底激活。一位网友的评论点破本质:“排队买的不只是面包,是一种‘我也配得上更好生活’的心理确认。”
面包节的狂欢,也是品牌的一场“生存实验”。以网红品牌HOT CRUSH为例,该品牌2022年诞生于上海,曾创下排队5小时的纪录。如今,它的门店已开进沧州、菏泽等三四线城市,甚至入驻上海嘉定区南翔印象城等郊区商圈。“小城消费者的忠诚度更高,他们更愿意为品质和体验买单。”HOT CRUSH区域经理王磊透露。
但下沉并非坦途。85度C的败退便是前车之鉴:这家曾以“凯撒大帝”法棍风靡全国的老牌连锁,因未能跟上“全店网红款+季度上新”的潮流,在2025年大规模闭店,北京最后一家门店于10月31日停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兴品牌通过“饥饿营销”“社交货币化”策略快速崛起——B&C的绿色包装袋被炒至百元,武汉手作店“不晚”开团3分钟排号超3000单。
“烘焙市场从来不是蓝海,品牌必须不断制造‘走进门店的理由’。”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全国33.8万家烘焙门店中,49.3%为5-30家的中小品牌,“小而美”的现烤模式正成为主流。
面包节的火爆,也暴露出行业的深层矛盾。美团数据显示,烘焙门店平均存活周期仅32个月,58%在2年内倒闭。高昂的成本是首要杀手:一线商圈年租金超百万,4-6名面包师的月人工支出超10万元,部分门店报损率超50%。“每天丢上千个面包,像在烧钱。”某网红店店主坦言。
消费者也在回归理性。当“吐槽贵价面包”成为社交媒体新趋势时,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为颜值买单的同时,是否忽略了面包的本质?事实上,市场已出现分化:一方面,网红面包节人头攒动;另一方面,大润发复活9.9元经典毛毛虫面包后,华东门店屡屡断货。
“性价比和情绪价值并非对立。”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刘彦平指出,“小城青年不愿为品牌溢价盲目付费,但甘愿为个性化体验倾注预算。这要求品牌超越‘饥饿营销’的短期套路,通过产品创新建立可持续竞争力。”
这场35元面包的“战争”,本质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平权运动”的缩影。当基础温饱不再是问题,人们对“好生活”的定义扩展到精神满足、社交认同和自我实现。面包节的狂欢终会降温,网红品牌可能在一轮轮洗牌中更迭,但小镇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退潮。
正如经济学家李迅雷所言:“新一代消费者更追求高度本地化和个性化的体验。他们要的不仅是橱窗里精致的‘面包幻梦’,更是每个人都能真实咀嚼到的温暖与满足。”当新鲜感褪去,我们能留下的不应只是排队打卡的照片,而是对消费本质、城市发展与个人幸福的更深层思考——毕竟,生活的甜味,从来不止于35元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