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9日电 位于中环半山卫城道7号的孙中山纪念馆,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维修和提升工程后,于11月7日重新开放。这座拥有111年历史的建筑,不仅是香港重要的法定古迹,更是联系香港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纽带。其前身“甘棠第”,承载著香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宗教团体在此服务数十年的岁月,最终成为向这位革命先驱致敬的场所。

孙中山纪念馆经历维修和提升工程后,于11月7日重新开放。(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甘棠第的来历
甘棠第建于1914年,是香港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电力设施的私人住宅之一。这座四层高、占地2560平方米的宅第,以红砖花岗石外墙和弧形阳台展现爱德华时代建筑风格。建筑内部装修瑰丽堂皇,弧形阳台有希腊式巨柱承托。

约摄于1914年的甘棠第。(图源:孙中山纪念馆)
宅第由香港著名富商何东之弟何甘棠兴建。当时的中半山是外籍人士主要居住区,只有少数显赫华人选择于此安家。何甘棠曾任怡和洋行买办,深受中西文化薰陶,是20世纪初香港举足轻重的华人领袖。为容纳传统大家庭,他斥资30万港元,聘请英国建筑师设计,选用当时最优良的建材与工匠,建成这座极具现代化的豪宅。
甘棠第不仅体现中西融合的建筑特色,也是何氏家族三代同堂、社交宴会和重要仪式的活动场所。何甘棠与孙中山同为皇仁书院校友,其兄何东更是早期支持孙中山革命的香港商人之一。

彩绘玻璃窗。(图源:孙中山纪念馆)

地库至二楼以宽阔华丽的楼梯连接,梯上设有精致的扶栏。(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甘棠第法式宴会厅,布置及家具以白色为主,故称“白厅”。图为白厅一角。(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从家族大宅到纪念馆
1950年,何甘棠于宅内辞世。其后十年间,宅第两度转手,1960年成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亚洲总部。教会使用超过40年,期间将法式客厅改建为小礼拜堂,每逢星期日举行圣餐聚会,餐厅亦常作婚礼场地。
随著时代变迁,原本环绕甘棠第的洋房已被高楼取代,昔日的海景也被都市天际线遮蔽。2004年2月,教会与香港政府达成协议,将甘棠第移交政府。何氏家族和教会的悉心保存,为日后的修复工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以5300万港元购入物业,并投入9100万港元进行修复及改建,确保建筑特色及历史价值得以延续。

宽阔外廊有利遮阳和消暑。(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历史保育与现代需求的平衡
为符合现代安全规范,纪念馆在保存原有风貌的同时,于地下一层花园增设消防水缸,并于建筑背面加建逃生楼梯。经过两年多的修复,这栋历史建筑于2006年12月12日正式开放,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成为集历史建筑与展览空间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分馆,孙中山纪念馆设有“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及“孙中山与香港”两个常设展览,透过文物和照片,展示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与香港的深厚渊源。孙中山曾在香港接受中学及大学教育,并于此孕育革命思想、策划起义,香港可谓其革命事业的摇篮。
经历一个世纪的变迁,甘棠第见证了家族、宗教、革命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如今,这座重获新生的百年建筑,继续向访客诉说孙中山的事迹,以及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角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