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一流本科女生毕业3年后上技校
【双一流本科女生毕业3年后上技校】那双一流光环下,被就业焦虑扭转的人生轨迹当那双曾经捧过985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手,开始在技校车间里操作起机床时,韩雨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次让许多人瞠目的转折。毕业三年后,这位24岁的女生从一名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变成了技校的新生。“刚开始确实有心理落差,但当我第一次独立完成零件加工,拿到合格证书时,那种成就感是真实的。”韩雨平静地说道,手上还留着前几天实训时不小心划伤的小伤口。韩雨的故事不是个例。近年来,一批已经获得本科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回炉”读技校的现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中有人类学毕业生学习电工,有文学学士钻研数控技术,有管理学背景的年轻人苦练焊接技巧。在这条看似“逆行”的人生道路背后,是当代青年对就业现实的重新审视与务实选择。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今年招收的“技能+学历”班中,大学毕业生比例已达15%,其中不乏来自重点高校的学子。负责招生的老师表示:“五年前,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读技校还是新闻,现在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
2020年夏天,韩雨从一所中部地区的985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社会。然而,迎接她的却是一次次的碰壁。“我投了上百份简历,参加了无数面试,最后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的行政工作。”韩雨苦笑着回忆,“扣除房租生活费,连买本书都要犹豫半天。”
在工作中,韩雨发现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每次开会,领导说的都是‘落地’、‘转化’,但我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更多是理论框架,缺乏具体技能。”与此同时,韩雨的高中同学张浩从技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做数控技术员,月薪已经达到8000多元。“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韩雨说。
2022年,当韩雨得知一家技校开设了针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技能人才专班”时,她毅然报名参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学习。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爸妈说,辛辛苦苦考上好大学,最后却去读技校,是不是疯了?”
教育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教育回报率,即每多受一年教育带来的收入提高比例。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张导致学历贬值,本科教育的边际回报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的稀缺性不断推高其市场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与求职人数之比)长期保持在2以上,意味着每个高级技师对应两个以上工作岗位。“当前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中国就业研究所专家表示,“部分年轻人选择‘回炉’读技校,实际上是市场调节下的理性选择。”
对于韩雨来说,这种选择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技校学习一年后,她考取了数控车工高级证书,还没毕业就被一家企业预定,起薪直接达到了每月9000元。
在江苏某技工学校,电工专业的课堂上,前历史系学生王勇正在认真接线。他坦言:“刚开始觉得丢人,现在觉得实用。我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开支在2万元左右,但毕业后的预期月薪能达到1.2万元,投资回报率很高。”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人选择的多元化,更折射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层变革。随着产业升级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社会需要重新认识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一位职业教育专家指出,“在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技工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于白领,这种观念在中国也正在逐渐改变。”
对于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这一现象,社会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称赞这是务实的选择,有人则批评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不认为这是浪费。”韩雨反驳道,“大学教育给了我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这让我在技校学习时理解理论更快,上手操作也更灵活。”
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大学+技校”的组合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操能力,恰恰符合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智能化制造背景下,传统技工需要懂编程、会英语,而大学生缺乏实操能力,两者结合正是市场所需。”某智能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
韩雨的故事正悄然改变着她身边人的观念。她的表妹去年放弃了一所普通本科,选择读职校的宠物医学专业。“现在家人都支持她了,看到她还没毕业就被宠物医院预定,起薪比许多本科生还高。”教育多元化正逐渐被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成长路径,而非盲目追求高学历。“人生的道路不应只有一条预设轨道。”韩雨说,她现在周末还会给邻居的孩子辅导功课,用自己上大学的经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我也会告诉他们,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大学毕业生读技校的现象,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获取一纸文凭,还是培养生存发展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让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一位教育学者评论道,“当高等教育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出现脱节时,年轻人主动调整方向,实际上是对教育异化的一种矫正。”对于未来,韩雨有着清晰的规划:先在企业积累经验,考取技师资格证书,然后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可能还会再回去学一些管理课程,但这次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夜幕降临,韩雨脱下工装,和技校的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出实训车间。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夕阳中,却勾勒出中国青年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的生动图景。在这个充满变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是遵循别人设定的路径,而是勇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向着多元包容迈进。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