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双一流本科女生毕业3年后上技校 逆向选择的背后是薪资的翻倍式增长,究竟发生了什么?
创始人
2025-11-08 15:04:46
0

  双一流本科女生毕业3年后上技校

  【双一流本科女生毕业3年后上技校】那双一流光环下,被就业焦虑扭转的人生轨迹当那双曾经捧过985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手,开始在技校车间里操作起机床时,韩雨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次让许多人瞠目的转折。毕业三年后,这位24岁的女生从一名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变成了技校的新生。“刚开始确实有心理落差,但当我第一次独立完成零件加工,拿到合格证书时,那种成就感是真实的。”韩雨神色平静地缓缓开口,她的手上,还留着一道前几天实训时不慎划伤的小伤口,那细微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她这段独特的经历。韩雨的故事,绝非个例。近年来,一批已然获得本科学历的年轻人,毅然选择“回炉”读技校,这一现象正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在这群“回炉”的年轻人中,有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转身投入电工知识的学习海洋;有文学学士摒弃过往所学,一头扎进数控技术的钻研之中;还有具备管理学背景的年轻人,不辞辛苦地苦练焊接技巧。在这条看似与常规人生轨迹背道而驰的“逆行”之路上,背后实则是当代青年对当下就业现实的深刻重新审视,以及基于现实做出的务实选择。

  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在今年招收的“技能 + 学历”班里,大学毕业生的占比已然高达15%,其中更不乏来自重点高校的优秀学子。负责招生的老师感慨道:“五年前,要是有大学毕业生来读技校,那绝对能成为新闻,可如今,几乎每个班里都能见到几个这样的学生。”

  时间回溯到2020年夏天,韩雨从中部地区一所985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顺利毕业,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她信心满满地踏入社会,准备大展拳脚。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她心中的热情。迎接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求职碰壁。“我前前后后投了上百份简历,参加了数不清的面试,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的行政工作。”韩雨苦笑着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每个月扣除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就连想买本书,都得在书店里犹豫半天,反复权衡。”

  在工作中,韩雨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似乎很难派上用场。“每次开会的时候,领导嘴里念叨的都是‘落地’、‘转化’这些词,可我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大多只是一些理论框架,真正缺乏的是那些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技能。”与此同时,韩雨的高中同学张浩,从技校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大型制造企业,担任数控技术员,月薪已经达到了8000多元。“这件事让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韩雨若有所思地说道。

  2022年,当韩雨得知一家技校开设了针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技能人才专班”时,她毅然报名参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学习。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爸妈说,辛辛苦苦考上好大学,最后却去读技校,是不是疯了?”

  教育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教育回报率,即每多受一年教育带来的收入提高比例。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张导致学历贬值,本科教育的边际回报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的稀缺性不断推高其市场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与求职人数之比)长期保持在2以上,意味着每个高级技师对应两个以上工作岗位。“当前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中国就业研究所专家表示,“部分年轻人选择‘回炉’读技校,实际上是市场调节下的理性选择。”

  对于韩雨来说,这种选择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技校学习一年后,她考取了数控车工高级证书,还没毕业就被一家企业预定,起薪直接达到了每月9000元。

  在江苏某技工学校,电工专业的课堂上,前历史系学生王勇正在认真接线。他坦言:“刚开始觉得丢人,现在觉得实用。我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开支在2万元左右,但毕业后的预期月薪能达到1.2万元,投资回报率很高。”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人选择的多元化,更折射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层变革。随着产业升级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社会需要重新认识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一位职业教育专家指出,“在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技工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于白领,这种观念在中国也正在逐渐改变。”

  对于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这一现象,社会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称赞这是务实的选择,有人则批评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不认为这是浪费。”韩雨反驳道,“大学教育给了我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这让我在技校学习时理解理论更快,上手操作也更灵活。”

  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大学+技校”的组合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操能力,恰恰符合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智能化制造背景下,传统技工需要懂编程、会英语,而大学生缺乏实操能力,两者结合正是市场所需。”某智能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

  韩雨的故事正悄然改变着她身边人的观念。她的表妹去年放弃了一所普通本科,选择读职校的宠物医学专业。“现在家人都支持她了,看到她还没毕业就被宠物医院预定,起薪比许多本科生还高。”教育多元化正逐渐被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成长路径,而非盲目追求高学历。“人生的道路不应只有一条预设轨道。”韩雨说,她现在周末还会给邻居的孩子辅导功课,用自己上大学的经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我也会告诉他们,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大学毕业生读技校的现象,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获取一纸文凭,还是培养生存发展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让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一位教育学者评论道,“当高等教育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出现脱节时,年轻人主动调整方向,实际上是对教育异化的一种矫正。”对于未来,韩雨有着清晰的规划:先在企业积累经验,考取技师资格证书,然后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可能还会再回去学一些管理课程,但这次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夜幕降临,韩雨脱下工装,和技校的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出实训车间。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夕阳中,却勾勒出中国青年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的生动图景。在这个充满变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是遵循别人设定的路径,而是勇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向着多元包容迈进。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