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方:中国核力量与美俄不在同一量级
【中方:中国核力量与美俄不在同一量级】11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核军控问题作出明确回应。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关于“中国核力量可能追赶美俄”的言论,毛宁强调:“中国核力量与美俄完全不在同一量级,现阶段要求中国参与核军控谈判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这一表态迅速引发热议,折射出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关键博弈。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最新数据,美国现役核弹头约3700枚,俄罗斯约4100枚,而中国核弹头数量约为400至600枚。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核武器投送体系的完备性上。美国构建了“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可搭载24枚三叉戟II D5潜射导弹,每枚导弹最多携带14枚47.5万吨当量核弹头;B-2隐形轰炸机具备全球到达能力,单架可携带16枚B61-12核炸弹;陆基民兵III导弹虽已服役超50年,但通过升级仍保持战略威慑力。俄罗斯则依赖陆基导弹与战略核潜艇: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可携带10至15枚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达1.6万公里;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配备布拉瓦导弹,每枚可携带6至10枚核弹头。但受制于经济压力,俄军核武器现代化进程已显著放缓。中国始终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核力量发展严格服务于国家安全需求。国防部此前披露,中国核武库规模仅为美俄的1/6至1/10,且全部处于一级战备状态。这种克制与美国每年8000亿美元军费、俄罗斯6.2%GDP军费占比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炒作核军控议题,其真实意图值得警惕。一方面,美国以“中国核扩张”为由,试图将中国纳入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但该条约本身已因俄乌冲突陷入停滞。另一方面,美军仍在推进哥伦比亚级核潜艇、B-21隐形轰炸机等新一代核武器研发,2025年军费预算中核武器现代化占比达18%。
这种“自己扩核、要求他国裁军”的双重标准,暴露了美国维持军事霸权的战略焦虑。正如中国核战略专家李彬所言:“当美国拥有全球80%的核潜艇、70%的隐形轰炸机时,要求核力量仅为其1/10的中国参与军控,本质是战略讹诈。”
尽管数量存在差距,但中国核武器技术已实现代际跨越。2025年9月,福建舰航母完成歼-15T、歼-35舰载机电磁弹射测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研发的“巨浪-3”潜射导弹射程预计达1.2万公里,可覆盖美国本土全境。
在核能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战略定力。截至2025年11月,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1吉瓦,在建机组44台。法国核能协会报告指出:“中国核电发展速度是美国的3倍,到2030年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电国。”这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为核技术迭代提供了平台。
面对核军控争议,中国始终主张“全球安全观”。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在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上强调:“中国核力量发展完全出于自卫,从未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我们反对以核军控为名,行遏制他国发展之实。”
这种立场得到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印度尼西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瓦万纳指出:“当美国在亚太部署萨德系统、北约核共享计划延伸至东亚时,中国保持战略克制是对全球稳定的贡献。”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核武器相关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3%,远低于美国的3.5%和俄罗斯的6.2%。
随着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核威慑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提出的“无核武器世界”愿景,与美国坚持的“核威慑永恒论”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国防》杂志主编科罗特琴科认为:“中国模式证明,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战略平衡,而非依赖核数量竞赛。”
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博弈中,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姿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正如毛宁在记者会上所言:“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他国的不安全之上。”当某些国家沉迷于“绝对安全”的迷思时,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和平发展才是破解安全困境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