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 商家无奈 商家奇招百出,巨型吊牌之外还有人直接上锁!
创始人
2025-11-07 17:03:32
0

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 商家无奈

  【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 商家无奈】随着“双十一”临近,部分消费者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条款“薅羊毛”的现象再引关注。近年来,有的消费者购买服饰后频繁退货,往往是藏着吊牌穿几天后,再以“无理由”为由退回,变相“薅羊毛”。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近日,山东济南某服装网店的老板王女士遇到一起消费纠纷,有买家在她的网店购买了一件2000元左右的貂皮大衣后退货。收到退货的服装后,王女士称,该大衣吊牌经过水洗后变硬,无法二次销售,但对方拒不承认,坚持退货退款。于是王女士驱车三百公里到买家小区楼下拿着大喇叭喊话找人。店主王女士表示:期间她打电话对方不接,一口咬定我给她寄的就是这样,实在没有办法就去找她,这是恶意退货,现在我要起诉她,不计成本也要追究到底。此外,社交平台上也不时有网友曝出,在某些景区景点,游客穿着未剪吊牌的新衣拍照打卡。为防止部分消费者“蹭穿”后退货,许多商家斗智斗勇,防蹭穿奇招频出。除了巨型吊牌外,记者注意到,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利用平台政策“蹭穿”衣服,无奈之下选择在衣服拉链上,挂一把显眼的密码锁。商家表示,许多衣服被客人穿过又退回来,且衣服总是有一股洗衣液味。之前用巨型吊牌防退货,成本高还没效果,所以改用密码锁。“衣服上挂把锁穿出门,大多数人应该还是会觉得不好意思吧。”商家说,密码锁是挂在拉链头上的,不影响试穿。顾客确认收货告知密码,锁就直接送了。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商家张敏的店铺里,每件衣服都挂着A4纸大小的吊牌,上面印着醒目的警示语:“剪牌不退换”。这种被网友戏称为“防蹭穿神器”的设计,正是商家应对退货潮的无奈之举。更极端的案例发生在北京,某商家在衣服拉链上加装密码锁,顾客付款后才告知密码,直言:“穿带锁的衣服出门,总不好意思说‘试穿’吧?”

  这些手段背后,是商家被“薅羊毛”的切肤之痛。沈阳某职业技术学校60余名学生集体购买运动会服装,活动结束后以“质量问题”集体退货,导致店铺链接被封三个月,损失近万元;山东王女士遭遇的貂皮大衣退货案中,买家将水洗变硬的吊牌归咎于商品质量问题,坚称“未剪牌未穿着”,却拒绝承认试穿痕迹。

  “每单退货处理成本高达25元,包括物流、质检、重新包装等费用。”广州十三行批发市场商家李浩算了一笔账,高退货率正吞噬着微薄利润,“去年‘双十一’期间,我们仓库里堆满被退回的衣服,很多连包装都没拆。”

  畸高退货率背后的多重困局。1. 尺码迷局:标准混乱与信息失真。“买女装像开盲盒,同一品牌不同款式尺码能差两个号。”上海白领陈琳的吐槽道出消费者痛点。数据显示,因尺码问题退货占比超40%,根源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商家为追求“显瘦”效果故意标注偏小尺码,直播电商的“滤镜美学”更放大了这种误导。某国风品牌商家高亮透露:“我们曾因尺码表不准确,单款退货率飙升至75%,直接损失超50万元。”

  2. 质量黑洞:低价竞争下的恶性循环。“99元三件还包邮”的促销背后,是面料起球、线头横飞的质量隐患。浙江某检测机构抽检发现,30%的低价女装存在色牢度不达标、pH值超标等问题。更讽刺的是,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竟将退货商品重新包装二次销售,形成“退货-翻新-再退货”的死循环。

  3. 消费心理异化:试衣间效应与薅羊毛狂欢。“退货政策本意是保护消费者,现在却成了‘免费试衣间’。”电商从业者王峰指出,直播电商的冲动消费特性加剧了这一现象。某平台数据显示,72%的退货发生在商品签收后72小时内,很多消费者承认:“反正退货方便,先买了试,不合适再退。”更有甚者利用规则漏洞,通过“买真退假”骗取退款,某商家曾收到退回的空包裹,损失数千元。

  面对困局,部分商家开始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技术赋能:杭州某品牌引入AI量体技术,通过用户上传照片生成3D模型,推荐精准尺码,使退货率下降18%;服务升级:深圳某商家推出“试穿补贴”,消费者确认收货后赠送50元无门槛券,既鼓励理性消费,又提升复购率;模式创新:上海某买手店采用“预售+定制”模式,根据订单量生产,从源头减少库存积压,退货率控制在15%以内。

  平台方也在行动:抖音电商上线“品质鉴标”系统,对通过质检的商品打标认证;淘宝推出“尺码助手”功能,整合百万消费者数据生成个性化推荐;拼多多则建立“恶意退货黑名单”,对频繁退货账号限制购买权限。

  “高退货率本质是行业粗放发展的代价。”时尚产业分析师指出,当女装市场陷入“款式抄袭-价格战-质量下滑-退货攀升”的恶性循环,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生态链。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女装市场规模虽突破万亿,但利润率较五年前下降12个百分点,中低端市场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这场困局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消费者为劣质商品和虚假宣传付出时间成本,商家为退货潮承担经济损失,平台为处理纠纷消耗大量资源。破解之道,在于重建信任体系:商家需以品质立身,平台当完善规则设计,消费者则应理性行使权利。正如某商家在店铺公告中所写:“我们愿意为试错买单,但请别让诚意成为被利用的弱点。”当“双十一”的购物车再次被塞满,或许我们该思考:在追求“买买买”的快感时,如何守护商业最基本的诚信底线?这不仅是女装行业的命题,更是整个消费社会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