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给新婚夫妇“发红包”
【多地给新婚夫妇“发红包”】11月6日消息,不少地方给新婚夫妇“发红包”引发关注。这份来自政府的“甜蜜礼包”,不仅有数百到上千元的“甜蜜经济消费券”,可以用于婚纱摄影、婚宴婚庆等场景,部分地区还可以申领现金奖励。据悉,浙江东阳从10月22日开始,每对符合条件的新人可通过银联云闪付App领取5张“满500减200元”消费券,共计1000元额度,涵盖多个婚庆消费场所。浙江多地推出婚庆福利政策,为新人送上甜蜜大礼。其中,宁波与杭州面向在当地登记结婚的新人,贴心发放每对1000元的结婚消费券,助力新人开启幸福生活。绍兴柯桥推“满200减100”婚嫁消费券,新人享五折优惠;金华浦江更豪气,每对新人可领8张同额度券,总额800元。部分地区还发现金奖励,山西吕梁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特定夫妇设1500元奖励,现场发红包,1-10月已发放2493.73万元;广州南岭村初婚夫妻若均为联社户籍股东,可享村社两级奖补,合计最高20万元。婚姻登记窗口前,新人手持刚刚领取的结婚证,意外地收到另一个红色信封——里面不是亲友的礼金,而是政府发放的千元“甜蜜”消费券,或是在山西吕梁,直接兑现的1500元现金奖励。
“领证还能领钱”,这样曾经不可思议的场景,如今正在全国多地上演。浙江东阳、宁波、杭州等地陆续向新婚夫妇发放1000元结婚消费券;山西吕梁为符合条件的初婚夫妇提供1500元现金奖励;广州某村甚至推出高达20万元的婚育补贴。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是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数量的持续下滑。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仅610.56万对,比2013年的1346.9万对下降超过一半。2024年初婚人数更是跌破千万大关,仅为917.23万人,创下十年新低。
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5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带来了一线希望: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515.2万对,比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加了40.5万对。
这一反弹的背后,是政策组合拳的发力。
今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打破了户籍限制,实现了结婚登记“全国通办”。近半年间,全国已累计办理“全国通办”婚姻登记超26万对。同时,全国29个省份纷纷延长婚假,山西、甘肃婚假最长达到30天。河南、黑龙江还为参加婚检的夫妇额外增加7天、10天假期。然而,这种反弹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人口学者何亚福分析,结婚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和未婚率的上升。2023年,30岁人群的未婚率已经高达29.97%,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14.56%。这意味着,每三个30岁的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尚未步入婚姻。
面对政府的“甜蜜红包”,不少年轻人却并不买账。26岁的杭州程序员李明直言:“每月还完房贷只剩3000元,连养猫都要精打细算,更不敢想养孩子。”经济压力已成为横亘在婚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套婚房的首付往往需要掏空两个家庭“六个钱包”。北京五环内新房均价已突破8万元/平方米,一套90平方米的刚需住房总价超700万元,首付比例35%即需245万元。不仅如此,婚育成本同样令人望而生畏。中国人结婚平均花费33.04万元,而养育一个孩子至17岁的成本高达48.5万元。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经济未达标”是推迟结婚的主因。
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婚姻的“经济共同体”属性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神契合的追求。随着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率达65%,职场女性比例突破43%,越来越多的女性实现经济独立。30岁以下的都市女性中,93% 认同“无合适对象可不结婚”。广州青年婚恋调研中,64%的受访者将“三观契合”“情绪价值”列为择偶首要标准,远超“物质条件”。某婚恋平台调查显示,64%的Z世代将“共同成长”列为恋爱首要目的,而“传宗接代”仅占8%。婚姻从“人生任务”转变为“生活选项”,标志着个体价值的崛起和社会进步的镜像。
面对低婚育率带来的老龄化、劳动力缩减等挑战,各地政府正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破解困局。浙江推进“婚姻登记+文旅”融合,新人既能办理登记又能享受文旅优惠;山东菏泽巨野通过青年联谊、“脱单夜校”等活动,一年促成数百对青年脱单。山西吕梁的现金奖励政策已初见成效。2025年1—10月,吕梁市结婚登记达22194对,同比增长33%,其中符合奖励条件的有16456对,累计发放资金2493.73万元。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姜全保认为,结婚奖励释放了鼓励适龄婚育的积极信号,也是降低婚育成本的体现。“虽然是否婚育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总体上太多的不婚不育还是会对人口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单一的现金奖励或消费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的婚育焦虑。构建可持续的婚育友好型社会,需要更系统性的支持。姜全保教授建议,“经济减负+服务保障+文化引导”多管齐下,保证“婚育一体化”支持,结婚、生育、养育、教育政策相衔接。经济层面,可通过免税、提供住房贷款等扶持政策,免除新婚夫妻的后顾之忧。当前国家已延长带薪产假、陪产假、推广弹性工作制,允许父母灵活分配育儿假。服务层面,我国正在建立普惠托育机构,提供托育补贴,尽量保证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入学等,形成可持续性支持体系。文化层面,则需要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婚姻咨询沙龙等方式,帮助年轻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认知。
当杭州那对“00后”新人李文成与李孟雨领到1000元结婚消费券时,他们笑容满面。但回到现实,他们仍需面对婚房、职业发展、育儿成本的重重压力。真正的婚育友好型社会,不在于降低婚姻的入门难度,而在于提升婚姻的存在质量。当政策能切实为年轻人卸下包袱、搭建桥梁,当社会能给予婚姻更多包容与支持,婚姻或许会重新成为更多人心中的“优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