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大气污染因何而起?专家分析
【京津冀大气污染因何而起?专家分析】2025 年 11 月 3 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积累,再次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大气污染过程。截至 11 月 6 日,京津冀鲁豫 5 省市中已有 24 个城市 PM2.5 日均浓度超标,峰值出现在邢台,高达 155 微克 / 立方米。这场污染为何形成?又将持续多久?专家给出了权威解读。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消息,11 月 3 日,京津冀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 PM2.5 浓度开始逐渐上升。4 日,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5 日,京津冀中南部多个城市出现短时重度污染。截至 11 月 6 日早晨 6 点,京津冀鲁豫 5 省市中,有 24 个城市 PM2.5 日均浓度超标。其中 PM2.5 日均浓度峰值出现在 5 日的邢台,为 155 微克 / 立方米。北京市从 5 日 11 点起达到中度污染,5 日 16 点起达到重度污染级别。11 月 4 日,区域内 15 个城市出现 PM2.5 轻度污染天,日均浓度峰值为 108 微克 / 立方米(洛阳市)。4 日 1 时至 5 日 18 时,区域内小时浓度峰值为 178 微克 / 立方米(邢台市,5 日 13 时)。北京市从 5 日凌晨开始,PM2.5 浓度快速上升,小时浓度峰值为 163 微克 / 立方米(5 日 19 时),已达到短时重度污染水平。
此次污染加剧是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不利气象条件是直接导火索。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分析,11 月 4—5 日,区域受持续弱东南风控制,存在系统性贴地逆温,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最高相对湿度超过 90%,促进污染物的化学转化。5 日京津冀中部位于风场辐合区,边界层低至 300 米,且出现大雾天气,造成北京及周边污染明显加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进一步解释:“从 4 日开始到 5 日凌晨,整个东南沿海地方都吹偏东风,所有源于大陆的污染物,都往太行山前汇聚。太行山的南边,河南焦作等地方吹偏南风,所以整个源于大陆的污染团,基本上在 5 日开始,沿着太行山往北聚集,然后下午偏南风进一步加强,整个污染团往北京聚集。”
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大是污染形成的重要基础。从排放水平来看,10 月末至 11 月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的水泥、砖瓦、陶瓷等生产工序可中断行业开工率同比上升 3 个百分点,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增加 7%,工程机械开工时长上升 10%。此外,近期区域陆续启动供暖,同时区域机动车、工程机械活动水平居高不下,导致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排放增加。从颗粒物组分特征来看,典型城市北京在污染高值时段,组分重构以硝酸盐主导,硝酸盐平均浓度为 72.3μg/m³,占比达 51.8%。
区域传输影响也不容忽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受到安徽北部的污染传输影响。11 月 3—4 日,安徽北部宿州、亳州、蚌埠等地秸秆火点密集多发,导致局地空气质量快速转差。宿州连续出现 13 小时的重度及以上污染,高值时段有机物占比达到八成。在东南风作用下,安徽北部的污染气团向北移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PM2.5 浓度升高有一定贡献。
面对本轮污染过程,区域内 24 个城市依法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4 个城市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截至 11 月 5 日),根据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其中,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 9 个城市、河南省郑州、开封等 13 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驻马店启动黄色预警。启动预警以来,区域污染排放显著下降。根据工业企业在线监测、门禁系统等数据综合分析,启动预警后,区域内水泥、砖瓦、陶瓷等生产可中断行业开工率下降 10 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废气污染排放量下降两成以上;部分省份重点行业进出厂柴油货车数量下降四成以上。
根据最新预测,11 月 6—7 日北部污染将略有缓解,8—12 日区域系统将有所改善。6 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北部受弱东北风影响,南部受偏东风影响,扩散条件不利。区域中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和河南东北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7 日,区域大部受东北风影响,有大范围降水过程,扩散清除条件有所改善。区域中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8—12 日,受多股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较好,大部空气质量优良。其中,10 至 11 日中午为冷空气间歇期,受偏南风影响,中南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北京市今夜明晨维持中至重度污染水平,6—7 日空气质量有所好转,9 日彻底改善。6 日,受东北高压加强作用,扩散条件逐渐改善至良至轻度污染水平;7 日,京津冀大部为偏东和偏东北风,中午前后范围性降水前部抵达北京市,空气质量有望改善至优良水平;9 日起,有明显冷空气活动,空气质量彻底改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对污染治理前景进行了展望,他分析,从现在到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可能还有 3 次至 4 次这样的区域性污染过程,但不会像以前一样动不动爆表。“像北京,PM2.5 刚好超过重度污染,比如说 150 微克每立方米,这个是重污染的线,现在也就是比它超多一点点。” 王自发进一步指出,整个区域的排放水平和污染的累积程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只有最高的这个水平了,再往上涨也没有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目前的钢铁、建材等行业,都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物排放数值已经降低了一半左右。
对于长期治理前景,王自发表示乐观:“现在硫氧化物减排已经达到百万吨级了,下一步就是氮氧化物的减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我估计机动车,特别是柴油车和新能源车会得到很大改善,交通上的氮氧化物会得到很大削减。' 十五五 ' 期间,VOC 挥发性有机物,这部分减个上千万吨,基本上到 2030 年的时候,重污染天气基本上就消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