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大气污染因何而起?专家分析
【京津冀大气污染因何而起?专家分析】11月5日晚,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骤升至209,达到五级重度污染水平,京津冀中部多地PM2.5浓度突破150微克/立方米。这场突如其来的重污染天气,让“京津冀大气污染因何而起”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焦点。清华大学教授王书肖等专家指出,此次污染是气象条件、区域排放、跨区域传输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背后折射出的,是区域协同治理的深层挑战与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这次污染过程中,气象条件的不利程度堪称极端。”王书肖教授用“锅盖效应”形容当前的气象状态。11月4日至5日,京津冀中部受弱东南风控制,地面出现系统性贴地逆温——近地面气温低于高空,形成类似锅盖的逆温层,将污染物牢牢压制在300米的低空。与此同时,区域相对湿度超过90%,高湿环境加速了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生成更多细颗粒物。更严峻的是,5日午后京津冀中部位于风场辐合区,东南风与偏北风在此交汇,导致安徽北部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气团向北移动,与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叠加。宿州等地连续13小时重度污染的有机物,在东南风作用下直扑京津冀,成为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京津冀“2+26”城市近年来累计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超百家,但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远超环境容量。“秋冬季大气环境容量比平时减少50%,但排放量仅下降20%-30%,超标2倍以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用数据揭示矛盾。具体来看,四大污染源仍在持续施压:工业排放:水泥、砖瓦、陶瓷等可中断行业开工率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废气排放量虽下降两成,但基数依然庞大;交通污染:重型货车流量增加7%,工程机械开工时长上升10%,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高湿条件下加速转化为硝酸盐颗粒;扬尘污染:建筑工地覆盖措施不到位,道路清扫频次不足,PM10浓度居高不下;跨区域传输:安徽北部秸秆焚烧、环渤海地区散煤燃烧等外部输入,占区域PM2.5浓度的15%-20%。
“北京5日19时PM2.5峰值达163微克/立方米,其中本地排放贡献约60%,区域传输贡献40%。”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李明指出,这种“本地叠加外来”的复合型污染,使得单一城市的减排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严峻形势,京津冀及周边24个城市迅速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天津、石家庄等9城橙色预警,驻马店黄色预警。预警期间,区域内水泥行业开工率下降10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废气排放量再降两成;部分省份柴油货车进出厂数量减少四成,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65%。
“预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差异化管控倒逼企业升级。”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唐山某钢铁企业投入3亿元升级除尘设备后,颗粒物排放浓度从15毫克/立方米降至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正在发挥作用。京津冀三地联合建立的“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平台”,可提前72小时预测污染过程,为联防联控争取时间;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则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上游地区减少排放——2025年上半年,河北省因空气质量改善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超10亿元。
尽管此次污染过程预计在11月9日冷空气作用下彻底改善,但专家警告:“未来两个月可能还有3-4次区域性污染,只是强度和持续时间会缩短。”破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四个结构”深度调整: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地热能供暖覆盖范围,2025年京津冀农村清洁取暖率将达90%;产业结构:淘汰钢铁、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培育氢能、光伏等绿色产业集群;交通结构:推广新能源车,2030年柴油货车占比将降至10%以下;用地结构:建设“海绵城市”减少扬尘,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
“到2030年,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将基本消除。”王自发研究员的预测,为这场持久战注入信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已降至40.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2%;优良天数比例达67.6%,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
当冷空气驱散雾霾,蓝天重现京津冀,这场污染攻坚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数据的变化,更是深刻的启示:大气治理是一场涉及产业、能源、交通、生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从“禁煤区”的探索到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从超低排放改造到新能源革命,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绿色未来的期许。
正如俞敏洪在谈及企业转型时所说:“改变从来不是轻松的选择,但唯有突破舒适区,才能迎来新生。”对于京津冀而言,这场与雾霾的较量,何尝不是一场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当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终将迎来更多“推窗见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