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吉丽娜·朱莉访乌 保镖被带走
【安吉丽娜·朱莉访乌 保镖被带走】11月4日,乌克兰赫尔松市的一处军事检查站上演了一场戏剧性冲突: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身份到访的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其随行保镖在执行安保任务时被乌克兰征兵人员强制带走。这场看似荒诞的插曲,不仅折射出战时国家的特殊治理逻辑,更成为观察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与本土法律冲突的典型样本。据美国“政治新闻网”及乌克兰国家通讯社(UNN)披露,当地时间11月4日下午3时许,朱莉车队行至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地区某检查站时,一名持乌克兰驾照的男性保镖被征兵人员拦截。监控视频显示,该保镖出示证件后自称“正在护送联合国特派员”,但征兵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核查发现其身份为“在册预备役军官”,遂以“逃避兵役”为由将其带往征兵中心。乌克兰陆军官方声明(后删除)透露,被征召的保镖名为德米特罗·科瓦连科,现年38岁,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登记为预备役人员,此前三次收到征召通知均未响应。今日俄罗斯(RT)获得的征兵中心监控画面中,朱莉于当晚7时15分抵达征兵办公室,试图以“外交豁免权”为由交涉,但工作人员出示《乌克兰战时动员法》第12条:“任何适龄男性公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服役”,最终朱莉未能带走保镖。这起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乌克兰《战时动员法》的刚性执行与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的柔性需求之间的冲突。根据该法令,自2024年9月全面动员以来,乌克兰已征召超120万预备役人员,其中赫尔松州作为前线地区,征召标准更为严格:所有18-60岁男性公民,无论是否持有外国居留许可,均需接受军事审查。法律专家指出,科瓦连科的情况具有典型性。作为持有双重国籍的预备役人员,他既需要遵守乌克兰的兵役义务,又受雇于国际组织从事安保工作。但乌克兰司法部发言人强调:“战时状态下,国家安全优先于个人职业选择,即便是联合国工作人员的随行人员,也不能享有豁免权。”
这种强硬立场在乌克兰社会引发争议。基辅智库“民主倡议基金会”的民调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应优先保障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的顺利进行”,但仍有37%支持“严格执法,维护征兵公平性”。这种分歧在社交媒体上表现为激烈辩论,话题#朱莉保镖事件#在推特乌克兰区获得2.3亿次浏览。
对于乌克兰政府而言,此次事件暴露出战时治理的复杂性。一方面,赫尔松州军事管理局局长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征兵程序存在过度执行问题,已要求相关部门优化核查流程。”另一方面,乌克兰外交部匿名官员向“政治新闻网”透露,朱莉此行并未提前报备,“这种未经协调的访问可能干扰军事行动”。
从国际视角看,事件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形象造成冲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乌代表处发表声明,强调“所有合作方人员的安全保障是开展援助工作的前提”。而朱莉团队在事件后取消了原定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访问计划,改由视频方式参与儿童心理健康项目,这种调整被解读为对乌克兰治理能力的质疑。
这起事件的价值远超娱乐新闻范畴。在赫尔松市郊的征兵中心,科瓦连科被带走时留下的那句“我女儿才5岁”,与征兵人员机械重复的“国家需要你”,构成了战时社会最尖锐的隐喻。当法律条文遭遇个体命运,当国际道义碰撞本土生存,任何简单的站队都显得苍白。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冲突并非乌克兰独有。今年10月,英国《太阳报》记者杰罗姆·斯塔基的乌克兰籍翻译在顿巴斯前线被强制征召,该事件最终以“误抓”收场,但暴露出前线地区征兵系统的混乱。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极端状态下,如何平衡国家安全需求与个体权利保障?
当朱莉的车队最终离开赫尔松时,当地志愿者在征兵中心外放置了鲜花和儿童画作——这是乌克兰社会对这场风波的温柔回应。事件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出公众视野,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在战火与规则的重压下,如何为每个个体保留申诉的空间?如何让冰冷的法律条文蕴含人性的温度?这场意外冲突,最终成为检验乌克兰社会成熟度的试金石。当征兵人员坚持“法律面前无特权”时,他们捍卫的是国家生存的底线;而当朱莉团队调整援助方式时,他们守护的是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找到规则刚性执行与人性柔性关怀的平衡点——这,才是战时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