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牵头!首个工业5G国际标准发布
【中国牵头!首个工业5G国际标准发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近日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工业 5G 国际标准,该标准由中国与德国联合提出,并获美国、法国、日本等多国专家共同研制完成。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通过中国主导的技术实践,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 “中国方案”。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标志是标准编号 IEC PAS 63595:2025《工业网络 5G 通信技术 通用要求》的正式发布。该标准的诞生结束了工业 5G 领域缺乏国际统一规范的历史,为全球产业升级搭建了技术桥梁。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近期正式官宣全球首个工业 5G 国际标准 IEC PAS 63595:2025。这项名为《工业网络 5G 通信技术 通用要求》的标准,历经两年协同攻关,由中国与德国联合牵头提出,汇集了美国、法国、日本等 12 个国家的 30 余名顶尖专家智慧,最终达成全球共识。作为工业领域首个统一的 5G 技术规范,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工业 5G 从 “技术探索” 迈入 “规模化应用” 的关键阶段,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此次发布的工业 5G 国际标准,并非单纯的技术条款集合,而是聚焦工业现场实际需求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标准明确了 5G 网络在工业环境中的基本架构、安全机制、部署规范,更提供了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无人作业等 8 大类典型应用场景用例,覆盖能源、汽车、机械等核心工业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技术壁垒:此前不同国家、企业的工业 5G 方案互不兼容,导致设备互联互通困难、升级成本高昂。该标准统一了接口协议、性能指标等关键参数,让国内外设备制造商、行业用户无需重复研发,可直接基于标准开展产品设计与场景部署。更重要的是,标准充分吸纳了中国在工业 5G 领域的实践经验 —— 从能源行业的无人电厂到制造业的智能产线,中国已落地的 2 万余个工业 5G 项目案例,为标准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让技术规范更具可操作性。
该标准的发布,是中国在 “5G + 工业” 领域实现 “标准引领 + 技术落地” 双突破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国从全球通信标准 “参与者” 到 “引领者” 的跨越。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中国已构建起完善的工业 5G 创新生态:标准先行方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中国牵头制定《基于蜂窝网络的工业无线通信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为国际标准奠定基础;平台支撑方面,联合成立 “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华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企业深度参与,累计研发技术方案 50 余项;实践赋能方面,在能源领域,国家能源集团江西电力通过 5G 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了智能安全管控系统、数字孪生平台等标杆项目,使运维响应速度提升 3 倍,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90%-95%;神华九江电厂的 5G + 数字孪生项目更荣获 “绽放杯” 一等奖,成为全球工业 5G 应用典范。数据显示,中国工业 5G 基站数量已超 9.4 万个,占全球总量的 60% 以上,应用场景覆盖 41 个国民经济大类,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全球最丰富的实践样本。
全球首个工业 5G 国际标准的发布,只是行业发展的新起点。未来,相关机构将持续推进 IEC 63595 系列标准研制,计划在 2026 年前推出智能工厂、工业安全、边缘计算等 3 个专项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业 5G 技术体系。对于产业而言,标准的推广将带来三大变革:降本增效方面,企业部署工业 5G 的成本预计降低 40%,项目落地周期缩短 50%;创新加速方面,开发者可基于标准快速迭代应用,催生更多跨行业创新方案;全球协同方面,跨国企业可实现全球工厂的统一通信架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在中国,工业 5G 已进入规模化应用的 “深水区”:从江西的无人电厂到广东的智能汽车工厂,从浙江的柔性产线到山东的智慧矿山,标准的落地将让这些实践经验快速复制到全球,为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注入 “中国动力”。
IEC PAS 63595:2025 的正式发布,不仅是全球工业通信领域的里程碑,更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成功典范。当中国的技术实践转化为全球标准,当统一的规范打破产业壁垒,工业 5G 必将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随着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落地,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协同的工业新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