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拓者胜雷霆 杨瀚森连续3场未出战
【开拓者胜雷霆 杨瀚森连续3场未出战】11月6日消息,NBA常规赛,开拓者半场57-65落后雷霆。杨瀚森上半场比赛没有获得登场机会。开拓者其他三名中锋均出战,克林根登场10分45秒,6次出手命中2球,其中三分线外3投1中,最终贡献5分、4个篮板及1次抢断;罗威仅出战3分45秒,2次投篮均未命中(三分1中0),在今日开拓者主场迎战雷霆的这场激烈对决中,比赛进程跌宕起伏,球员表现各有千秋。其中,有球员表现低迷,全场仅收获2个篮板,在攻防两端的存在感都极为微弱;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普·里斯,他以高效的表现惊艳全场。里斯出战短短12分钟,便在三分线外展现出神射手的风采,弹无虚发,3次出手全部命中,轻松砍下9分,同时还送出1次精妙的助攻,为球队的进攻添砖加瓦。随着比赛的推进,半场结束的哨声响起,此时比分定格在57-65,开拓者暂时落后。不过,比赛过程并非一边倒。在第二节,霍勒迪和里斯外线手感滚烫,如同安装了精准的瞄准镜一般,联手投中7记三分。那一道道划破长空的弧线,仿佛是球队追分的希望之光。凭借着这波精彩的三分雨,开拓者成功将分差从较大劣势缩小到仅8分,让比赛重新充满了悬念。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在这波精彩的追分浪潮里,中国球员杨瀚森却只能无奈地坐在替补席上,眼巴巴地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拼搏。整个上半场,他都没有获得任何出场机会,只能默默地等待。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场未能登上赛场,当开拓者与雷霆的比赛进行到半场,现场大屏幕上的出场名单里,依旧没有出现杨瀚森的名字。
这并非他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境遇。回顾最近三场比赛,这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新星均未能获得任何上场时间。在开拓者109-107爆冷击败掘金的NBA杯比赛中,杨瀚森经历了职业生涯首次DNP(未被安排出场)。那一刻,他只能静静地坐在板凳席上,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欢呼庆祝胜利,心中的失落和无奈可想而知。
在开拓者的内线竞争中,形势异常激烈。本场比赛,三名其他中锋——克林根、罗威和里斯——均获得了出场机会,这与杨瀚森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林根凭借自身实力占据首发位置,在场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罗威伤愈复出后状态不俗,成为第一替补;里斯则凭借出色的三分能力和机动性,成为第二替补。而杨瀚森只能排在第四中锋的位置,苦苦等待上场的机会。
杨瀚森为何跌出轮换阵容?首先是罗威的伤愈复出直接改变了内线轮换格局。开拓者内线轮换次序现已明确为:克林格(首发)→罗威(第一替补)→里斯(第二替补)→杨瀚森(第四中锋)。罗威的回归直接顶替了杨瀚森原有的轮换时段。其次是里斯凭借自身特点赢得教练信任。他凭借机动性、三分投射能力及防守积极性获得教练信任。如对爵士一战三分6中3,对雷霆半场就命中3个三分,功能性明显优于脚步偏慢的杨瀚森。技术特点与球队体系不兼容是第三重原因。开拓者新帅斯普利特推行快节奏小球战术,而杨瀚森作为传统策应型中锋存在明显短板。
他的速度劣势使他在防挡拆时沉退策略失效,屡遭对手针对性中投,且横移速度无法匹配快攻节奏。开拓者开季取得4胜2负的佳绩,教练组明确表示“不会为培养新秀增加出场时间”,更倾向于使用即战力更强的球员保障胜率。在战绩压力面前,培养新秀的耐心显得格外有限。
杨瀚森在NBA生涯前5场比赛中的数据,远未达到外界预期。他场均只有5.8分钟,场均仅得到1.8分0.8篮板0.4盖帽,投篮命中率低至只有22.2%。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他的防守表现也不理想,正负值多场为负,犯规控制也有问题(曾3分钟2犯)。这些数据折射出他尚未真正融入到NBA大环境,他的对抗、体能、投篮、防守等多个层面,均存在短板急需升级。
面对在一线队难获出场时间的现实,开拓者管理层已开始调整对杨瀚森的培养计划。球队宣布将杨瀚森下放至发展联盟进行训练,尽管随后又将他召回参加与湖人的比赛,但这展示了他的新动向。发展联盟的赛场,从来都是NBA新秀的“磨刀石”。在这里,没有巨星光环,只有纯粹的竞争与成长。对于杨瀚森这样的内线球员而言,这意味着更多低位单打、更多篮板拼抢、更多防守端的缠斗,这些恰恰是他需要强化的环节。波特兰当地记者在播客中分析,杨瀚森适合长期培养,估计会在G联赛获得大量上场时间。
主帅斯普利特也提醒新秀要耐心点,第一年要慢慢适应NBA。
杨瀚森的NBA之路,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挫折磨砺。球队教练组强调“这是马拉松非短跑”,杨瀚森的潜力仍受认可。开拓者助理教练杰特透露,球队对其发展进度满意,当前安排符合长期培养计划。从技术层面看,杨瀚森需要减重提速(近期体重增长16斤影响移动灵活性),开发三分能力,并强化防守专注度。在季前赛中,他曾有单节命中两记三分的表现,只需重拾外线信心。
NBA历史上,从不乏通过发展联盟逆袭的案例:字母哥曾在发展联盟锤炼身体,库里曾在那里找回投篮节奏。如今,杨瀚森正沿着这条踏实的道路前行。他的选择,跳出了“急于求成”的浮躁,彰显了年轻球员难得的长远眼光。对杨瀚森而言,成长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