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11月6日,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正式启动部分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此次调整涉及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及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通过“撤并设新”与“功能重组”双轨并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这场被专家称为“重庆发展史上里程碑式改革”的调整,不仅重塑了中心城区空间格局,更以制度创新回应了国家战略落地、高质量发展、超大城市治理等时代命题。“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局长阚吉林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揭示了此次调整的核心逻辑。过去十年间,两江新区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与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形成“1+3”联合开发模式,虽取得显著成效,但空间碎片化、管理重叠、权责不清等问题逐渐凸显。例如,江北区人口密度超上海,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突出;渝北区南北片区发展失衡;北碚区二三产业薄弱,生态资源未充分激活。此次调整以“空间重构+体制重塑”双轮驱动破局: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新两江新区管辖原江北区全域、原渝北区南部(不含大湾镇等5镇)及北碚区水土、复兴等5个街镇,面积达1360平方公里,人口352万。调整后,两江新区将整合江北嘴金融中心、果园港物流枢纽等开放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功能耦合、通道赋能”的核心增长极。北碚区扩容生态功能区:原渝北区北部的5个镇划入北碚区,使其新增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生态资源,面积扩展至1100平方公里。北碚区将依托西南大学创新策源力,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错位发展,打造科学城北向战略支撑区,并借助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这不是简单的‘合并机构’,而是通过体制机制优化升级,让政府运转更轻、服务更实、发展更快。”市发改委主任高健的解读,道出了调整背后的深层考量。从国家战略到民生福祉,此次调整在四大维度释放红利:国家战略落地更精准。两江新区叠加江北嘴金融中心、果园港物流枢纽等功能,将加速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北碚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结点,依托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跨区域合作平台,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范式。
高质量发展引擎更强劲。两江新区通过扁平化管理,整合汽车、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北碚区则聚焦文旅康养融合,依托华蓥山、统景温泉等资源,打造中心城区“生态花园”,与两江新区形成“创新极+生态屏”的互补格局。
行政效率提升更显著。调整后,两江新区与北碚区空间集中连片,实现经济开发与行政管理权责统一。例如,原属不同区县的童家溪镇、洛碛镇因地理相邻被划入两江新区,彻底解决“飞地”治理难题,降低行政成本。
民生服务供给更均衡。重庆承诺“行政管理不断档、民生服务不降级”。过渡期内,原江北区、渝北区机构继续履职,同时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例如,北碚区将依托西南大学教育资源,在新增区域布局优质学校;两江新区则加快建设国际医院,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此次调整既是为超大城市治理‘强筋健骨’,更为老百姓生活‘增福添彩’。”高健的比喻,折射出重庆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践行。面对3200万人口的治理需求,重庆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支点,撬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空间治理更智能:通过整合碎片化区域,两江新区可统筹规划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例如,原分属不同区的蔡家岗街道与水土街道,调整后将统一布局产业园区与生活配套。生态治理更系统:北碚区扩容后,可统筹华蓥山生态修复与统景温泉开发,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新路径。数据显示,北碚区森林覆盖率达53%,调整后将联合周边区域申报国家公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文化传承更有力:北碚区新增的统景镇拥有千年温泉文化,大盛镇保留着巴渝农耕文明遗迹。调整后,这些文化资源将与西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此次调整是重庆对‘行政区划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命题的深度探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专家指出,两江新区GDP占全市比重将从16%提升至22%,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而北碚区通过生态与科技双轮驱动,有望成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标杆。
站在新的起点上,重庆正以行政区划调整为笔,书写现代化新篇章。这场改革不仅关乎352万两江新区居民与60万北碚区群众的福祉,更承载着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正如发布会所言:“我们将以此次调整为契机,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暖心、更有温度,为重庆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探新路、作示范。”当改革的春风拂过嘉陵江畔,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韧性、更加宜居的重庆,正阔步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