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亿吨!甘肃发现一处大型矿床
【7亿吨!甘肃发现一处大型矿床】11月6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发布重磅消息:平凉市崆峒区转马台一带成功探获一处资源总量达7亿吨的大型冶镁白云岩矿床,同时查明可综合利用的建筑用白云岩3亿余吨。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甘肃省单矿体资源储量纪录,更标志着我国在战略矿产勘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全球镁基新材料产业供应链注入强劲动能。此次勘查开创了省市县三级财政协同投入、地质队伍分阶段攻坚的创新模式。自2000年起,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平凉市、崆峒区两级政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2亿元,委托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六队实施系统性勘查。项目团队通过地质填图、钻探工程、系统取样测试等手段,在蓟县系王全口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精准锁定5条呈层状产出的优质矿体。“矿体平均MgO品位达20.67%,远超工业利用标准。”项目首席地质师王振华手持岩芯样本介绍,该矿床具有埋藏浅、倾角平缓、厚度稳定等显著优势,最浅处距地表仅50米,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经估算,露采境界内冶镁用白云岩矿石量超7亿吨,按当前年开采量计算,可保障我国金属镁产业稳定供应30年以上。作为金属镁冶炼的核心原料,该矿床的战略价值远超矿产本身。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金属镁需消耗8-10吨冶镁白云岩,7亿吨储量可支撑年产7000万吨金属镁的产业链需求。而金属镁作为轻量化材料的代表,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特斯拉Model Y车身采用镁合金构件后减重15%,华为Mate系列手机中框应用镁锂合金使整机厚度缩减0.3毫米。“这不仅是资源量的突破,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兰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尚龙指出,矿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聚集着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的“原矿开采-金属冶炼-材料加工-终端应用”完整链条,有望催生千亿级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平凉市已启动镁合金深加工产业园规划,预计五年内形成200万吨/年镁合金产能,带动就业5万人。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甘肃省创新实施“地质勘查+生态修复”一体化模式。勘查阶段采用无人机航测、三维地质建模等数字技术,将传统钻探工作量减少40%;开采设计引入边开采边复垦方案,规划建设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公园。“我们要求企业同步建设除尘系统、废水循环装置,确保单位产品能耗低于国家标准15%。”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晓军强调,该矿床开发将严格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打造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范。
此次发现恰逢全球矿产资源竞争加剧之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镁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5%,但原料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30%。“7亿吨储量相当于再造一个‘镁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贾明星分析,该矿床的规模化开发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镁产业链的话语权,对冲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更深层次来看,这一突破验证了“深地探测+智能选矿”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项目团队运用大地电磁测深、高精度磁法等新技术,在传统勘查盲区实现精准定位,为西部复杂地质区找矿提供了可复制的“甘肃方案”。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该模式纳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站在矿区观景台远眺,已初步完成的开采平台与远处层峦叠嶂的六盘山构成奇妙图景。平凉市委书记王旭在现场办公会上描绘蓝图:“我们要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势能,三年内建成西北最大的镁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五年内培育三家上市企业。”据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县域经济体。这场由7亿吨矿石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中国西部的发展格局。当钻机的轰鸣声与生态修复区的鸟鸣声交织成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下宝藏的苏醒,更是一个资源型地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正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言:“找矿是一场与大地的对话。”今天,甘肃用7亿吨的答案,向世界证明了战略资源保障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