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11月6日消息,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相关情况。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江北区、渝北区和北碚区。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阚吉林介绍,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庆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事关重庆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他从调整背景、调整方案、工作情况及组织实施四个方面介绍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情况。消息传开后,“听说江北和渝北要合并成两江新区了?我家学区会不会变?”“北碚接手了渝北五个镇,是要发展生态旅游吗?”重庆市民的朋友圈瞬间被刷屏。这场涉及两江新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的变革,不仅重塑了重庆中心城区的地理版图,更点燃了市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想象。此次调整的核心逻辑,是破解重庆长期存在的“行政区与功能区错位”难题。原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横跨江北、渝北、北碚三区,却因行政权责分散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例如,企业落户需同时对接新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项目审批常因权责模糊拖延数月;市民办理社保、户籍等业务时,常因“属地管理”原则在区与新区之间来回奔波。
“以前给孩子办入学手续,学校归两江新区管,但户籍证明要去渝北区政务中心开,跑断腿!”家住鸳鸯街道的市民李女士的抱怨,道出了无数市民的痛点。这种“一个项目、多头管理”的模式,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更制约了城市治理效能。
调整后,新两江新区管辖面积达1360平方公里,涵盖31个街道、11个镇,人口约352万,相当于再造一个“特大城市区”。通过撤销江北区、渝北区,将原两区核心区域与北碚区部分街道整合,实现了“地理空间、产业布局、行政权责”的三重统一。市民王先生感慨:“以后办事只需找两江新区,再也不用区分‘新区管规划、区里管户籍’的糊涂账了!”
此次调整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江新区从“功能区”向“行政区”的实质性转变。过去,两江新区虽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却因缺乏完整行政权而难以统筹资源。如今,新两江新区被赋予“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内陆开放枢纽”的使命,其战略定位直指三个维度:首先,产业升级引擎:整合原江北区的金融商贸、渝北区的先进制造与临空经济、北碚区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万亿级产业集群。例如,原渝北区龙兴工业园与江北区鱼复工业园的联动,将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闭环。其次,开放门户枢纽:依托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定位,新两江新区将统筹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团结村铁路中心站的物流资源,打造“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市民张先生期待:“以后从两江新区发货到欧洲,可能比现在更快更便宜!”
最后,治理创新样板:作为直辖市首个“行政区+功能区”融合案例,新两江新区将试点“大部门制”改革,通过扁平化管理提升决策效率。
在这场调整中,北碚区的角色转变引发广泛讨论。根据方案,北碚区接收渝北区北部5个农业镇,同时划出水土、复兴等产业重镇给两江新区。表面看,北碚区从“半城半乡”变为“纯农村区”,实则暗藏战略考量。新增的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资源,使北碚区生态屏障功能更聚焦。市民陈女士乐观预测:“以后北碚可能成为重庆的‘莫干山’,周末去泡温泉、住民宿的人会越来越多!”
部分市民担忧,5个农业镇的接入可能拉低北碚区人均GDP。对此,北碚区政府回应:“将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转移’机制,确保原渝北镇街居民享受与主城同等的公共服务。”例如,统景镇的温泉资源将被开发为文旅项目,带动当地就业。
调整消息公布后,市民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乐观派:在江北嘴工作的白领刘先生认为:“两江新区升格后,金融政策可能更灵活,我们公司申请跨境融资或许更容易了!”顾虑派:渝北区回兴街道的摊主赵大姐担心:“划给北碚后,我们的摊位管理费会不会涨?孩子上学政策会不会变?”务实派:北碚区蔡家岗街道的居民周先生建议:“希望新区能统一公交卡,别像现在这样,江北的卡在渝北坐不了地铁!”
针对民生关切,重庆市政府承诺“三个不变”:原江北、渝北区的行政机构继续履职至新区机构成立;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三年内逐步统一;设立20亿元过渡基金,确保民生服务不降级。例如,原渝北区学生可继续报考江北区重点中学,直至新区教育局出台新政。
此次调整,是重庆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度探索。通过破除行政壁垒、重构空间逻辑,重庆试图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在人口超3000万、建成区超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如何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实现“精明增长”?新两江新区的实践,或许提供了中国城市化的新范式——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杠杆,撬动产业、创新、治理的多维升级。正如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这不是简单的区划合并,而是重庆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关键一跃’!”当夜幕降临,两江新区的灯光与北碚山的星月交相辉映,这座城市的进化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