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京津冀空气污染过程持续 有3大原因 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背后原因竟是这个!
创始人
2025-11-06 20:03:58
0

  京津冀空气污染过程持续 有3大原因

  【京津冀空气污染过程持续 有3大原因】截至11月6日上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过程仍在持续,主要原因有:弱东南风、贴地逆温、高湿大雾等因素叠加;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到安徽北部的污染传输影响,据悉,11月3日至4日,安徽北部宿州、亳州、蚌埠等地秸秆火点密集多发,导致局地空气质量快速转差。宿州连续出现13小时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在高值时段,有机物在污染物中的占比高达八成。受东南风影响,安徽北部地区的污染气团向北迁移,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PM2.5浓度上升产生了一定影响。据相关报道,11月4日至5日期间,该区域持续受到微弱东南风的作用,出现了系统性贴地逆温现象,导致大气扩散条件恶化。与此同时,最高相对湿度超过90%,这样的湿度条件加速了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进程。此外,近期区域内供暖系统相继启动,加之机动车和工程机械的使用频率持续保持高位,共同促使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量显著增加。从颗粒物组分的特性来看,以典型城市北京为例,在污染浓度较高的时段,其组分重构以硝酸盐为主导,占比高达51.8%。不仅如此,部分时段还显著受到燃烧源排放的影响。

  11月6日最新消息,中央气象台于当日06时再度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11月6日早晨至上午时段,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及东部、江苏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区域将出现大雾天气。其中,北京南部、天津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能见度将低于500米,形成浓雾,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11月6日清晨,家住北京南城的上班族小李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当他打开窗户,一股潮湿且略带刺鼻的空气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皱起了眉头。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巨大的灰色幕布所笼罩,远处的建筑物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影影绰绰,若隐若现。小李匆匆吃完早饭,便下楼准备开车去公司。刚坐进驾驶座,他就发现车窗上已经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水珠,他赶紧打开雨刮器和除雾功能。然而,当车子缓缓驶出小区,进入街道后,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能见度极低,前方几十米外的车辆都变得模糊不清,只能勉强看到尾灯那微弱的红光。

  “这雾也太大了,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探险一样。”小李一边小心翼翼地开着车,一边自言自语道。他不得不放慢车速,紧紧跟在前车的后面,保持着安全距离。一路上,他看到不少行人戴着口罩,在浓雾中匆匆前行,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还有骑电动车的人,为了安全,都打开了车灯,在雾中形成了一道道微弱的光线。

  高压控制下常晴朗。11月5日夜,京津冀云量少,地面白天吸热夜间以长波辐射散回宇宙,迅速变冷,冷却近地面空气。气温降至“露点温度”以下,水汽凝结成雾,降温越剧雾越浓。本次虽可能无明显降雨,但前期或有微弱降水或地表湿度高,静稳天气下水汽未散,夜间降温使相对湿度达或近100%,为雾形成提供原料和条件。平日里,仅需30分钟便能抵达公司的路程,这次小李却开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当他终于驾车抵达公司楼下时,整个人已累得气喘吁吁。“这大雾简直把出行搅得一团糟,真希望以后少碰上这种鬼天气。”小李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迈步走进了公司大楼。

  #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这可不是简单的“天气糟糕”,而是在特定气象条件与地理环境共同交织下,上演的一场“精妙剧集”。其背后的核心成因,正是经典的“辐射雾”形成条件在作祟。此次出现的强浓雾,在气象学范畴内属于典型的“辐射雾”。它的形成,依赖于几个关键要素,而京津冀地区在11月5日夜间至6日早晨这段时间,恰好完美契合了所有这些条件。

  秋冬时节,华北地区常常处于大陆高压系统的掌控之下。高压中心的气流呈下沉态势,会抑制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进而使得大气层结极为稳定。在气象预报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静风”或者“微风”的表述。一旦没有风,空气便无法进行水平流动,致使本地的水汽和污染物无法被吹散,只能原地聚集。这就如同给京津冀地区罩上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大锅盖”。

  “背山面海”的地形:京津冀地区西靠太行山,北依燕山,东临渤海。这种半包围的地形就像一个“簸箕”。当西风和北风很弱时,山脉会阻挡干燥气流的入侵;而从东南方向来的微弱湿润气流则容易被“兜”在这个“簸箕”里。这极大地有利于水汽和污染物在山前平原地区聚集,不易扩散。

  京津冀地区是人类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冬季供暖等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气溶胶颗粒物(如PM2.5、PM10)。这些微小的颗粒物是绝佳的凝结核。水汽会更容易在这些颗粒物表面凝结,从而“帮助”形成更多、更小、更稳定的雾滴。这使得雾变得更浓、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常常呈现出灰白色或淡黄色(俗称“雾霾”)。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这场强浓雾的成因:在太行山和燕山形成的“簸箕”地形中,一个由高压系统带来的“大锅盖”牢牢盖住。锅里有前期积累的充足水汽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颗粒。在晴朗的夜晚,地面迅速降温,相当于打开了“强力制冷模式”。最终,水汽以污染物为核心大量凝结,形成了一锅“能见度不足200米的浓雾浓汤”。因此,这次强浓雾是自然气象条件(静稳天气、辐射降温、高湿度、特殊地形) 与人类活动(污染物排放) 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白天地面温度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下降,雾会逐渐减弱或消散,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先经历一段能见度更低的阶段(因蒸发混合),或者转为以污染物为主的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