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港大排名冠亚洲 学术殿堂沐晨霞
创始人
2025-11-06 12:01:53
0

前天(4日),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2026年亚洲大学排名,香港大学事隔15年重返榜首。

本港5间资助大学位列亚洲首十名,包括香港大学排名第一、科技大学排名第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并列第七、香港理工大学排第十。香港高校占据“前十”的半壁江山,再次彰显了香港高校的整体实力,令人鼓舞!

屠海鸣:只有确保有管治才能的爱国者治港香港才大有可为- 港闻- 点新闻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对媒体表示,此次排名不仅是对港大学术实力的肯定,更反映港大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关键角色。作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顶尖学府,香港大学将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及创新科技中心,支持国家科教兴国,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就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做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留学香港”,到吸引高端人才“留在香港”,再到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这条清晰的逻辑线,彰显了香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厚积薄发,谋而后动。港大排名冠亚洲,学术殿堂沐晨霞。“QS”2026年亚洲大学排名榜单,令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更有底气。

聚焦“国际化”  彰显比较优势

香港大学在“QS”最新排名跃升第一,其国际化方面的指标表现优异。

作为港大的掌舵人,谦谦君子的张翔校长表示:“港大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国际化的大学,一个好的学校必须放诸四海寻找最优秀的人才,近几年已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这些学者对港大的生产力、学术质量、甚至校园文化的提升都起了很大作用,为港大带来蓬勃朝气,塑造了见贤思齐、积极向上的新文化,这些都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

香港大学的非本地学生来源覆盖全球超百个国家,国际学生比例稳定在25%以上,部分优势学科(如理工、商科)占比可达35%;港大与全球100多所顶尖高校合作,提供交换生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港大设立“国际联合研究基金”,支持师生开展跨文化合作研究;港大在《展望十年2026-2035》策略发展计划中,明确将“国际化”、“创新性”及“跨范畴”作为核心方向,其愿景是成为“引领人类未来的世界级大学”,并致力于担当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

当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某些国家的“关门政策”已经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领域,比如今年的“哈佛事件”就是典型事例。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加极端的事件发生。一旦风云突变,内地高校在国际合作中将会受阻,内地学生境外留学、外国学生到中国内地留学也会受到影响。

港大的办学实践启示我们,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其“研究型大学”定位,叠加“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特色,港大和香港其他高校可以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独特价值,成为理想选择。

从育才到引才  强化枢纽功能

港大能在亚洲大学排名跃升第一,其奥秘何在?从校长张翔的办学理念可以看出端倪。笔者多次听他讲过:“港大将通过推动跨学科合作与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重要项目,发挥知识枢纽作用,助力国家及香港发展。同时,港大致力培育学生成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领袖,并开发创新方案,造福社会。”

作为学校的灵魂,张翔校长提及“枢纽”一词,这其实是香港社会应高度关注的一个关键词。以教育为起点,从育才到留才,香港可以强化枢纽的功能。

其一,强化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功能。香港共有5间大学跻身亚洲十大学府,5间大学也跻身世界百强大学。在一个750万人口、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拥有如此之多的世界顶级高校,全球罕见!不仅如此,香港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具有良好基础,可持续用力,不断做大做强。

其二,强化国际人才枢纽功能。在今年瑞士IMD发布的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升至全球第四、亚太第一。体现出香港对国际人才强大的吸引力。中央希望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两高”的定位,体现出对香港的人才优势看好。

笔者留意到,特区政府计划于明年3月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周”。此外,为广揽天下英才,特区政府推出了系统性措施,包括: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成立“留学香港专班”,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并招揽国际师生;实施“高才通”等各类人才计划等。港大的做法是否可以“燎原”,沿著这些思路继续发力,让“育才—留才—用才”的管道畅通,香港完全可以成为令人瞩目的国际人才枢纽。

积极识变应变,做好“跨界文章”

港大排名的跃升,其“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等指标表现优异。这表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港大与时俱进,应变求变,赢得好评。

大学校长也是开拓者。张翔校长多次在学术论坛表示,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环境中,港大致力于从各范畴展现真正的国际视野,展现更强灵活性与适应力,港大会秉持宏大抱负,积极进取,并明确聚焦于实现各项远大而饶富意义的目标。

笔者留意到,港大按照张翔校长的办学思路,近年来大力推动跨学科教育,通过设立全新学院和课程,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与人文、商业、工程等传统学科深度融合,旨在培养能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新增“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气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专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教育模式创新上力拔头筹。

近年来,“跨界经营”的经济现象引发热议,港大的“跨界实践”同样令人关注。香港高校不妨从以下三处入手,做好“跨界文章”。

其一,面向未来,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令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塑,一些传统行业消失,许多新行业诞生,大学应研究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优势,敢于跨学科设置专业,为社会培育急需的人才。

其二,面向实体经济,跨越科研与产业的边界。前不久闭幕的四中全会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时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香港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应聚焦实体经济的需要,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尽快推进“香港研发”与“实体经济”对接,让香港的科研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释放更大能量。

其三,面向世界,跨越不同文化的边界。香港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平台,也是推进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应吸引更多国际教员来港执教,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港就读,搭建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平台,实施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如此以来,跨越不同文化边界,可为香港、为国家发展吸引人才、储备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正能量。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多次会见香港几所主要大学负责人时表示,香港的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香港的重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香港各大高校要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共同把大学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不断擦亮香港高等教育“金字招牌”。

由“QS”最新排名榜单可以看出,作为“亚洲藤校”天花板的港大,其“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再次提升,令人欣喜和骄傲!巍巍学府、薪火相传,港大的“升降机”还在攀升,港大引领香港高等教育的品牌必会熠熠发光、光耀世界。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