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让舞剑老人进的幼儿园
【谁让舞剑老人进的幼儿园】11月3日清晨,江苏扬州邗江区保集半岛幼儿园内,一场持续数月的矛盾因家长曝光视频彻底引爆——近十名老人手持长剑在操场中央缓慢舞动,而幼儿园门口已有家长送孩子入园。这幕“剑影晨光”的场景,不仅让家长惊呼“孩子安全谁来保障”,更撕开了社区公共资源归属与校园安全管理的深层矛盾。据涉事幼儿园工作人员透露,这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老人自2025年6月起便在小区内活动,最初选择的是远离幼儿园的篮球场,且严格遵守“7点半前离场”的约定。然而随着9月幼儿园迁入新址,矛盾逐渐显现:新园区操场因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成为老人首选,他们不仅撬开园区门锁强行进入,更将晨练时间延长至8点半,与幼儿入园高峰完全重叠。“今天送被子才能进园,平时孩子得自己穿过操场到教室。”家长王女士提供的监控画面显示,11月3日8时15分,三名老人仍在操场中央练习“白鹤亮翅”招式,两名幼儿不得不绕行至边缘,其中一名男孩因躲避不及险些撞上剑穗。这种场景并非孤例,据园方统计,仅10月就有27起幼儿与晨练老人擦肩而过的险情。引发冲突的核心在于场地归属权。老人们坚称“购房时开发商承诺操场为业主共有”,而园方出示的租赁合同显示,该场地明确标注为“教育专用”。贾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坦言:“小区规划图显示操场属教育配套,但老人们认为幼儿园迁入后改变了原有用途。”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协商陷入僵局——园方多次尝试安装电子门禁,均被老人用砖块砸毁;老人要求“保留晨练权”的诉求,又因缺乏法律依据遭拒。法律层面的矛盾更为尖锐。根据200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应建立校外人员登记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入内。然而在本案中,园方因“刚迁入未完善监控”无法提供老人撬锁证据,而老人们“业主身份”的主张又缺乏物权法支撑。这种“法理与情理的拉锯战”,让社区调解陷入死循环。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指责老人“倚老卖老”,另一部分则认为“老年人健身权益应被尊重”。这种撕裂反映出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在人口密度激增的背景下,教育用地与公共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事实上,国内已有成功案例可循。2023年杭州某小学通过“错时开放+智能管理”模式,将操场晨练时间调整为6:30-7:30,并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限制非社区人员进入,既保障了学生安全,又满足了老人健身需求。教育部2022年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公办学校应创造条件开放场馆,民办学校在保障教学前提下鼓励开放。”
“关键在于建立规则共识。”社会学专家指出,“老人晨练需求与幼儿安全并非不可调和,但需要明确三方面规则:一是时间边界,如晨练结束时间不得晚于幼儿入园前半小时;二是空间边界,划定专用健身区域并设置物理隔离;三是责任边界,通过社区志愿者巡逻、安装监控等方式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截至11月4日,由社区、派出所、教育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已介入调解。最新方案提出“三步走”策略:首先由规划部门出具场地权属证明,明确教育用地性质;其次在操场加装1.8米高防护网,划分晨练区与幼儿活动区;最后引入“时间银行”机制,鼓励老人参与幼儿园安全维护以换取晨练时长。
这起事件为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当老龄化社会遭遇高密度居住环境,简单的“禁止入内”或“放任自流”都非良策。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柔性边界”——既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底线,又尊重老年人健身权益,方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织就温情治理网络。站在幼儿园操场上,望着老人与孩子擦肩而过的身影,我们不禁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分配,究竟该以法律条文为唯一标尺,还是应融入更多人性温度?或许答案藏在那个被反复提及的细节里——当老人最初选择7点半前离场时,他们何尝不是在用行动诠释着对下一代的守护?只是这份善意,需要更清晰的规则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