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台湾光复昭示祖国必统一
【人民日报:台湾光复昭示祖国必统一】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人民日报刊文:台湾光复昭示祖国必统一。文中写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的历史事实。甲午战败,乙未割台,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表示,“光复”是“失去再收回”的意思,正因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才复归中国。台湾光复、回归中国是两岸同胞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的胜利成果,深刻昭示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介绍了时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台湾光复是中国恢复对台行使主权的重要事件,是属中国法理链条重要一环,国际法文件明确了中国对台主权及回归的历史法理事实。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为唯一合法政府,享有对台主权。王英津称台湾回归是战后国际秩序一部分,捍卫一个中国原则是维护该秩序必然要求。
台湾的历史,是一部与大陆血脉相连的文明史。考古发现揭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海峡因海平面下降成为陆地,大陆古人类通过福建、广东沿海迁徙至台湾,成为台湾最早的住民。新石器时代,台湾的大坌坑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的壳丘头文化、富国墩遗址共享粗绳纹陶器与有段石锛,青铜时代的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则延续了大陆的磨光石器与彩陶传统。这些文化遗存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见证,更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基因密码。
语言与习俗的相似性更印证了这种血脉联系。台湾高山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但其婚姻制度中的入赘习俗、祭祀传统中的图腾信仰,与大陆壮侗语族的壮族、傣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高度相似。例如,高山族的“丰年祭”与大陆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均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祭祀传统;台湾的妈祖信仰从福建莆田湄洲岛传入,如今台湾信众超80%,妈祖庙香火鼎盛,成为两岸共同的精神纽带。
台湾与大陆的政治联系,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台湾),这是正史首次记载的大陆政府经略台湾。东晋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详细记录了台湾先民的生产生活,称其与大陆浙南闽北“安家之民”相似。隋朝时,羽骑尉朱宽两次访求“流求”(台湾)异俗,进一步推动联系。
宋元起中央政府对台实施行政管辖,北宋澎湖归福建晋江县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同安县,是中国首次在台设正式行政机构。明朝因倭寇侵扰联系中断,但民间移民未停。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军入台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后逐步增设机构,1885年升格为台湾行省。近代,台湾历经殖民与回归。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台民反抗,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请愿。1945年日本战败,台归中国。这表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割裂两岸联系必败。经济纽带是两岸关系基石。改革开放后,两岸经贸合作形成“互补型”格局。大陆是台最大出口市场与顺差来源地,2024年贸易额2929.71亿美元,台对大陆出口依赖度超40%,关键产业与大陆深度绑定。政策与产业升级推动融合。大陆推出惠台政策,福建作为示范区,2024年闽台贸易额852.2亿元,新设台资企业2117家。两岸产业合作平台推进,台企在大陆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台胞在大陆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已有65家台企在大陆上市,台胞在就业、创业、教育等领域享受同等待遇。厦门银行、厦门航空等单位为台胞打破职业发展壁垒;创业赛道上,相关部门提供补贴、搭建平台,助力台胞融入当地发展。这种“精准赋能”让台胞在大陆扎根更有底气,也让两岸经济融合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文化是两岸同胞最深沉的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诗经》《楚辞》、书法绘画、传统戏曲等,凝聚着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上,800余位两岸文化界人士围绕“传承·弘扬·发展”主题,共商文化传承之道。当台湾同胞在故宫博物院感受青铜器的庄重,在昆曲唱腔中体会古典艺术的魅力,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里与大陆同胞共叙团圆时,那份源自文化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两岸一家亲”并非口号,而是刻在血脉中的基因。
文化交流更成为破解“台独”思维壁垒的钥匙。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删减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淡化历史教育中的中国元素,试图割裂两岸文化联系。但台湾民众用行动反击:2025年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两岸举办文化、学术、经贸等交流活动,人员往来进一步加强;台湾高雄第一家园台湾城乡产业发展联合会联合创始人李志章带领台湾青年来大陆参加论坛、研学,通过族谱对接、民俗体验唤醒文化记忆。他坚信:“寻根的过程,就是让大家明白‘家’在何处。
两岸政治关系始终是博弈的焦点。国共两党曾围绕“代表权”展开斗争,而民进党则将“统独”作为党纲核心。从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到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再到赖清德的“中华民国台湾”“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民进党当局不断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推行“去中国化”,限阻两岸交流,勾结外部势力“以武谋独”“倚美谋独”。
然而,历史大势不可逆转。联合国2758号决议从法理上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一个中国原则无以撼动。大陆坚持“反独促统”方针,以“法惩独”“武慑独”“融促统”三管齐下,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动权。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