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成立新机构 有何深意
【财政部成立新机构 有何深意】2025年11月3日,财政部官网悄然更新了一则重磅信息——“债务管理司”正式列入部机关序列。这个看似简单的机构调整,实则是中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筑牢金融安全底线的重要落子。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末,国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及隐性债务合计已达92.6万亿元(数据来源:财政部),尽管负债率仍在安全区间,但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压力不容忽视。特别是隐性债务,因其隐蔽性极强、化解难度极大,再叠加经济转型阶段财政收支的紧平衡态势,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套更为专业、更为集中的管理机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指出:“早年间,财政部曾设立过债务司,然而后来由于职能过于分散,最终被撤销。”自债务司撤销后,债务管理职能便被拆分至预算司、国库司等多个部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事业单位“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来辅助决策。这种“九龙治水”般的管理模式,极易造成政策协调效率低下、风险监测滞后等问题。如今,债务管理司的设立,正是为了彻底终结这一不利局面!
据财政部公布的信息,债务管理司肩负着六大核心职责。在制度设计方面,负责拟订中央与地方的债务管理制度,编制国债和地方债的余额限额计划;在发行兑付方面,直接承担政府内债的发行以及本息兑付管理工作;在外债统筹方面,着力规范政府外债管理,有效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在风险攻坚方面,密切监测隐性债务动态,全力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实施;在政策协同方面,注重平衡国债与地方债的关系,防止出现结构性失衡;在长效监管方面,积极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精神。更为关键的是,债务管理司内部下设六个专业处室:综合处(负责统筹全局工作)、中央债务处(专注于国债相关事务)、地方债务一处和二处(对地方债进行细分管理)、发行兑付处(负责实际操作执行)、监测管理处(承担风险预警职责)。这种精细化的分工模式,标志着债务管理将从以往的“粗放统筹”模式转变为“精准拆弹”模式。
同时,新司局的核心团队堪称“实战派”组合。司长李大伟:财政部“债务管理老将”,历任预算司副司长、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深度参与过地方债风险评估与政策制定;副司长曲富国:曾任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熟悉资金调度与国债发行流程;副司长赵则永:兼具政策研究室与地方挂职经验(曾任广东惠州副市长),擅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李大伟目前仍兼任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这一安排显然是为了确保新司局与原有智库资源的无缝衔接,加速政策落地。
过去,债务管理职能分散于预算司、国库司、金融司等多个司局,甚至需要跨部门协调。债务管理司的成立,将国债、地方债、外债管理权集中于一处,彻底终结了“谁都管又谁都管不全”的困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多次强调:“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债务管理司将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基建、科技等关键领域,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又为经济增长提供财政动能。从二十届四中全会“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到“十五五”规划“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新司局的成立正是对最高层决策的快速响应,彰显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智慧。
据专家预测,该司短期内可能推出以下举措:
• 地方债分类处置:对高风险地区“一地一策”制定化债方案;
• 隐性债务透明化:加强全口径债务监测,严控新增隐性负债;
• 外债风险防火墙:完善主权信用评级与境外发债管理;
• 政策工具创新:通过专项债、REITs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
正如辽宁大学教授王振宇所言:“债务管理司的成立,不仅是机构调整,更是中国财政管理体系的一次‘升级换代’。”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财政部债务管理司的亮相,既是一次主动的“刀刃向内”改革,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安全承诺”。从李大伟团队的专业背景,到六大专处的精准分工,无不透露出中国在经济治理上的战略定力——既要借力债务驱动发展,更要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