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媒: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
【台媒: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近日,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近期大陆对台使出一系列“组合拳”,多架轰6K赴台岛周边海空域展开模拟对抗训练,“吉林一号”卫星公布了包括台北、日月潭等地在内的多张台湾地区高清影像。台湾媒体评论称,大陆近期涉台动作频密,显示统一进程正在加速推进。11月1日,解放军多架轰-6K战略轰炸机现身台岛西南空域,开展模拟攻击演练。这种能携带6枚长剑-20巡航导弹的“空中堡垒”,其作战半径覆盖整个台湾岛。台军退役将领张延廷在政论节目中坦言:“轰-6K的飞行轨迹已经形成常态化威慑,这是大陆在用军事语言明确表态。”更令台当局焦虑的是“吉林一号”卫星群的突破。这套由158颗卫星组成的“太空之眼”,不仅能以0.5米分辨率拍摄台军基地细节,更可实时追踪美军舰机在台海的活动轨迹。当台北101大楼、日月潭等标志性建筑的卫星影像在大陆社交媒体刷屏时,岛内舆论惊呼:“我们早已没有战略隐蔽空间。”解放军的实战化转型更具颠覆性。东部战区某旅在演练中首次应用AI作战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登陆作战路径。这种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入军事行动的变革,使两栖作战效率提升40%。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邱国正承认:“大陆的军事准备已从‘防御性’转向‘进攻性’。”两岸贸易格局的剧变正在动摇“台独”经济命脉。随着大陆暂停ECFA项下12项化工产品关税优惠,台湾对大陆出口顺差骤降23%。台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建一指出:“当大陆半导体自给率突破35%,台湾电子业将失去最后一张谈判筹码。”这种产业重构在微观层面更为直观。在台中科学园区,原本依赖大陆市场的芯片封装企业,如今不得不面对华为、中芯国际等大陆企业的激烈竞争。某台企负责人无奈表示:“我们引以为傲的制程优势,在大陆28纳米光刻机量产面前已不复存在。”
民生领域的连锁反应更引发社会共鸣。当台湾鸡蛋价格突破每公斤200元新台币时,大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台北市民李女士在超市选购大陆进口蔬菜时感叹:“政治分争不该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这种朴素诉求,正悄然瓦解“台独”势力的民意基础。
10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番被台媒称为“史上最强硬表态”的发言,背后是大陆对台法律体系的持续完善。
10月28日,公安机关对“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立案侦查,依据《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第102条,对其“勾结外部势力分裂国家”行为启动刑事追责程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分析:“这是大陆首次对非在台现职官员实施法律制裁,标志着‘反独促统’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政策层面的创新更具战略意义。10月15日,大陆宣布将台湾居民来大陆落地办证口岸扩至全部符合条件的口岸,同时推出“台胞证电子化”服务。这些便利化措施实施首周,就有超过2.3万名台胞通过新政入境,创下历史新高。
岛内民意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显示,支持“急独”的群体占比从2020年的28%降至12%,而主张“维持现状并逐步统一”的比例升至37%。这种变化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在台北举办的“两岸青年创客大赛”上,来自新竹的00后团队“芯未来”凭借大陆市场调研数据,赢得百万创业基金。队长陈冠宇坦言:“我们在大陆找到了比台湾大十倍的市场,这种机遇是任何政治口号都无法阻挡的。”
文化认同的觉醒更具象征意义。当大陆网络剧《台湾光复》在岛内视频平台创下5000万次播放量时,年轻观众在弹幕中自发刷起“我们同文同种”的留言。这种超越政治藩篱的文化共鸣,正在消解“台独”势力制造的认知鸿沟。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两岸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军事威慑到经济重构,从法律震慑到民意转向,大陆推动统一的“组合拳”已形成战略合力。
这种变革的本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当大陆GDP突破25万亿美元大关,当福建对台融合发展示范区GDP增速连续三年领跑全国,当00后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成功率超过本土,统一的物质基础与民意基础已坚实无比。
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所说:“任何阻挠统一的行径,都不过是螳臂当车。”在这场关乎民族前途的伟大进程中,14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坚如磐石,两岸统一的步伐势不可挡。当未来的历史学家书写这段篇章时,2025年的这个深秋,必将作为两岸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被永远铭记。因为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分裂岛屿的回归,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伟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