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监会原副主席王建军被“双开”
【证监会原副主席王建军被“双开”】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一则通报震动金融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位曾掌舵资本市场监管要职的官员,因“靠监管吃监管”的腐败行径,最终沦为阶下囚。通报直指其“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之恶劣、影响之深远,为近年来金融领域反腐典型。王建军,1968年生于四川阆中,经济学硕士出身,职业生涯始终与证券监管紧密交织。他自1991年进入证监会系统后,历任市场监管部主任、办公厅主任等职,2016年升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20年执掌深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副部长级),2021年10月跻身证监会副主席,成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者之一。然而,权力巅峰的背后,是王建军对公权力的肆意践踏。中央纪委通报显示,其违纪违法行为涵盖多领域:对抗组织审查、违规接受宴请、隐瞒个人事项、为亲属谋利,更以“靠监管吃监管”为核心,将审核权、执法权异化为谋利工具。在IPO审核、企业融资等关键环节,王建军通过“定制化”政策倾斜、选择性执法等手段,为多家企业大开绿灯,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他分管发行和市场监管多年,这些领域本应是资本市场‘守门人’,却成了他的‘提款机’。”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2024年中央巡视组进驻证监会后,曾点名批评“发行审核环节存在廉政风险”,而王建军的落马,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王建军案的核心,在于其将监管职权转化为利益输送的链条。通报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公司上市、融资等方面谋利”的表述,直指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痼疾。以IPO审核为例,企业上市需经过多轮问询、反馈,监管部门握有“生死大权”。王建军利用分管发行部的便利,通过暗示审核标准、放宽财务指标等方式,为关联企业“量身定制”上市方案。某拟上市企业负责人曾向调查组供述:“王副主席的秘书暗示我们,若想加快审核进度,需‘支持’其亲属的某投资项目。”这种“明码标价”的权力变现,导致多家资质存疑的企业“带病闯关”,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在融资环节,王建军同样大开方便之门。通过操纵债券发行额度、放宽再融资条件等手段,他帮助多家企业获取低成本资金,而其亲属控制的私募机构则以“财务顾问”名义收取高额佣金。这种“监管-融资-套利”的闭环,使资本市场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更恶劣的是,他一边在公开场合强调‘零容忍’,一边在幕后大搞权钱交易。”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负责人指出,王建军的“双面人”做派,不仅损害监管公信力,更让投资者对市场公平性产生质疑。
王建军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证监会系统已有姚前(科技监管司司长)、凌峰(江苏证监局局长)、陈小澎(深圳证监局原局长)等多名官员被查,形成“窝案”“串案”特征。这些案件的共性在于:均涉及发行审核、市场监管等核心权力环节,且腐败手段隐蔽化、利益输送链条化。
“金融反腐已进入‘深水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指出,王建军案暴露出三大问题:一是权力集中领域的监督制约失效,IPO审核、执法处罚等环节缺乏有效制衡;二是“旋转门”现象突出,监管干部离职后赴企业任职,形成利益输送网络;三是“影子股东”“期权腐败”等新型腐败手段频发,增加了查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监管层正从制度层面堵漏洞。2025年,证监会修订《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明确“审核过程全程留痕”,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财务核查;同时,建立“亲清”政商关系负面清单,严禁监管干部与市场主体存在利益关联。
王建军案的通报,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网友留言:“一个分管市场的副主席都敢如此大胆,底层腐败可想而知。”这种质疑,折射出公众对资本市场公平性的深切担忧。
事实上,监管层的反腐行动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系统立案查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2%,但涉案金额同比上升45%,表明“大案要案”仍是治理重点。
“反腐不是目的,重塑市场生态才是根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认为,王建军案的查处,应成为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的契机。通过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外部监督、提升违法成本,才能让监管者真正成为“市场守夜人”,而非“利益掮客”。王建军的堕落,是个人贪欲的膨胀,更是制度漏洞的警示。当监管者沦为破坏者,市场公平便无从谈起。此次“双开”处分,不仅是对违纪者的惩戒,更是对全体监管者的警醒:手握公权,当如履薄冰;心存敬畏,方能行稳致远。金融反腐的征程远未结束。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治理,从制度补漏到文化重塑,唯有以刮骨疗毒之勇、壮士断腕之志,才能筑牢资本市场的“防火墙”,让投资者重拾信心,让市场回归本源。这,是王建军案留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