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曝光!间谍在中国搜集亲本种子
【曝光!间谍在中国搜集亲本种子】一颗颗看似普通的种子,背后隐藏着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隐秘战争。通过高额报酬利诱境内人员,以 “合作制种” 为名非法获取我国严禁出口的亲本种子;以外交人员身份作掩护,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农业产区,违规搜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储备情报。这些并非谍战片中的情节,而是国家安全机关近日披露的真实案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正将黑手伸向这一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数据和种质资源的觊觎日益明显。国家安全机关发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不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违法获取我国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基因数据,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亲本种子,这个对普通人略显陌生的词汇,成为这场无声战役的焦点。它们是第一代用于杂交实验的种子,是我国严禁向外出售的农业战略资源。正是这些小小的种子,承载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命脉。
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某境外间谍机关设下合作陷阱,将目标锁定在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身上。该境外间谍机关以高额经济报酬为诱惑,意图与朱某某建立所谓 “合作” 关系,以 “合作制种” 名义长期购买亲本种子。在利益的驱使下,朱某某明知此行为违法,却仍选择铤而走险。
为规避监管,朱某某将亲本种子藏在其他申报出口的集装箱中,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最终未能逃脱执法机关的火眼金睛。朱某某为其违法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 —— 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 6 个月,其余 17 名涉案对象也被处以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这一案例警示那些可能被利益诱惑的人们:任何危害国家粮食安全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如果说朱某某的案例是境外间谍机关利用经济利益诱惑境内人员的典型,那么另一类窃密行为则更加隐蔽且专业。国家安全机关根据群众举报发现,某国领馆人员带领多名农业、生物等专业人员构成的调查团队,先后多次赴我国某省重要农业产区。该团队以开展 “走访调查” 为名,违规探查搜集我国某农作物的产量和储备情况。
调查发现,该团队人员具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工作中十分小心谨慎。在往返不同粮食产区时,频繁更换交通工具;在开展农业调查时,多选择乡间小路行进并在田地旁临时停靠。这种异常专业的行为模式,明显超出了正常外交活动和科研交流的范畴。国家安全机关掌握相关情况后及时制止,并依法对相关人员开展处置工作,成功挫败了这起窃密图谋。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境外势力对我国种质资源的虎视眈眈,国家安全机关坚定履行使命,与有关部门一道,依法防范、打击粮食安全领域的窃密活动。
国家安全机关重拳出击,斩断境外伸向我国种质资源的窃密 “黑手”,有力防范、制止了粮食安全领域失泄密风险隐患。这不仅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举措,更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的关键环节。
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专业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国家安全机关提示,广大公民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危害粮食安全的可疑线索,可通过 12339 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这些举报渠道的建立,为公民参与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便捷途径,共同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事实上,前述产区窃密案件的发现,正是始于群众的举报,这充分证明了公众参与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种子则是这块基石的核心。今天,当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田间地头悄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