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勋:低估中国的实力那就太愚蠢了
【黄仁勋:低估中国的实力那就太愚蠢了】近日,韩国庆州,全球半导体产业领袖黄仁勋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抛出重磅论断:"低估中国的实力以及华为等企业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这位英伟达创始人兼CEO的直言不讳,将中美科技博弈的焦点推向台前。"我们原本希望在中国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现在预计为零。"黄仁勋在演讲中披露的这组数据令人震惊: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95%暴跌至2025年的0%。这种断崖式下跌源于美国政府对华技术出口的层层加码——从H100到H20芯片的出口管制,再到2025年4月对H20的无限期禁令,美国正以"国家安全"为名构筑技术壁垒。但现实数据却给出相反答案: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英伟达未向中国销售任何H20芯片,而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该季度潜在收入可达20亿至50亿美元。这种"自我设限"的代价,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今年4月H20禁令发布当日,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6.8%。黄仁勋特别提及的华为,正在书写中国科技企业的逆袭范本。这位半导体巨头承认:"华为不仅构建了完整系统,其芯片设计能力与系统软件实力更令人惊叹。"数据显示,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已占据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34.6%的份额,较2023年激增20个百分点。这种突破并非偶然。华为海思团队在2025年推出的昇腾910B芯片,在FP16算力密度上达到英伟达A100的83%,而功耗降低15%。更关键的是,华为构建了从芯片到框架(MindSpore)的全栈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性创新正是黄仁勋眼中"AI革命的核心"。在庆州峰会现场,黄仁勋用三个维度解构中国科技崛起:1. 人才储备维度。"中国拥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顶尖高校每年输出12万名工程人才。"这种人才红利在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身上得到印证——其研发的R1模型通过重构算法架构,使H20芯片在垂类模型训练中效率提升40%,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力,让黄仁勋直言"工程师的智慧远超技术限制"。
2. 市场应用维度。中国AI算力需求正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场景催生出独特技术路径。百度Apollo平台通过自研芯片与算法优化,将L4级自动驾驶成本从20万美元降至8万美元,这种"场景驱动创新"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3. 供应链韧性维度。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1家企业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进化。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闪存、中芯国际的14nm FinFET工艺,这些突破使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上从2020年的7%提升至2025年的23%。正如黄仁勋所言:"中国供应链的复杂性、多样性堪称世界级奇迹。"
英伟达的遭遇折射出更深层的产业危机。当美国政府将技术标准武器化时,全球半导体产业正付出惨重代价:创新效率损失:限制对华技术合作使英伟达CUDA生态的中国开发者数量减少37%,而这些开发者贡献着全球AI论文的28%;市场割裂风险:中国本土AI芯片企业已形成完整梯队,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企业正构建独立技术标准体系;供应链重构成本:美国半导体设备商应用材料公司测算,技术脱钩将使其在华市场份额从45%跌至15%,年损失超40亿美元。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在黄仁勋看来是典型的战略误判:"不让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技术上构建AI,就像要求画家放弃最趁手的画笔。"
在庆州峰会的闭门会议上,黄仁勋向特朗普政府代表团递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核心数据令人深思:若解除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英伟达五年内可新增收入120亿美元;中美AI合作项目可使全球算力效率提升22%;开放技术生态将催生价值30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重构的科技伦理:当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始出口欧洲,当DeepSeek的AI模型被斯坦福大学用于科研,技术创新的全球化本质正在突破政治壁垒。正如黄仁勋在演讲结尾所言:"世界很大,足够容纳多个科技强国的共同繁荣。"
这场发生在庆州的科技辩论,远不止是两家企业的市场争夺。它揭示着21世纪产业竞争的核心命题:在技术主权与全球协作之间,人类究竟该选择封闭的零和博弈,还是开放的共赢未来?答案或许就藏在黄仁勋那件特意准备的唐装里——当科技领袖开始用文化符号传递善意时,我们或许已经听到了破冰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