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次送小鼠进入“太空家园”
【中国首次送小鼠进入“太空家园”】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灯火通明。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划破夜空,中国航天史册上镌刻下新的里程碑——4只精心挑选的C57BL/6品系小鼠,作为中国首批“太空访客”,正式开启为期5至7天的太空之旅。这场看似微小的生命探索,实则是人类叩问宇宙奥秘的壮阔征程中,关于生命适应性的重要一环。“这4只小鼠的选拔标准近乎苛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抚摸着实验舱内的透明观察窗,目光落在蜷缩在特制庇护空间中的黑色小鼠身上。为确保实验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科研团队历时半年,从300只候选小鼠中层层筛选:初选依据生长曲线、生理生化指标淘汰200只;复选通过前庭功能测试与适应性饲养训练再筛去100只;最终48只“预备队员”被运抵酒泉,在模拟太空环境的饲养舱中完成最后角逐。“今天清晨,我们通过行为观察、基因检测等综合评估,确定了最终上天的4只。”李天达透露,这4只小鼠包含两雌两雄,将以“雌雄同笼”方式分装于两个实验单元。这种设计不仅模拟自然生态,更暗含对太空繁殖研究的深远考量——若小鼠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完成交配与胚胎发育,将为人类长期太空驻留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当飞船穿越大气层时,4只小鼠正蜷缩在特制的“太空舱”内。这个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密封装置,看似仅有两个鞋盒大小,却集成了生命维持、环境控制与数据采集三大系统:生物节律保障:内置LED照明系统严格遵循“早7点亮、晚7点熄”的规律,与地面昼夜周期同步;微重力饮食方案:特制鼠粮硬度提升30%,既满足磨牙天性,又减少残渣漂浮风险;智能清洁系统:定向风场以每秒0.3米的速度循环,将毛发、粪便等废弃物导入收集盒,确保舱内洁净度达医疗级标准;应激缓解设计:舱内设置的弹簧状隐蔽结构,为天性穴居的小鼠提供安全感,降低焦虑情绪对实验数据的干扰。
“每个细节都经过上千次模拟验证。”李天达指着观察窗上的刻度线介绍,“就连饲料投放口的开合角度,都精确到毫米级,防止微重力环境下食物意外飘散。”
此次实验的核心目标,是揭示空间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多维度影响。科研团队将通过高清摄像头与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小鼠在失重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变化:它们是否会像人类航天员一样出现空间运动病?密闭环境如何改变其社交行为?更关键的是,通过返回地面后的组织病理分析,探究骨骼肌萎缩、免疫系统紊乱等“太空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小鼠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实验结果可直接推演至人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张静波强调,此前空间站已开展斑马鱼、果蝇等非哺乳动物实验,但小鼠实验的突破意义非凡——作为首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哺乳动物,其数据将填补空间生命科学关键空白,为未来月球基地、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提供理论支撑。
此次任务中,中国航天团队攻克了两大技术难关:在轨饲养技术:通过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提前运送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实现了饲料自动补充、废水循环处理等闭环管理,使小鼠在轨饲养周期突破既往纪录;动态监测系统:搭载的微型光谱仪可实时分析小鼠呼出气体成分,结合行为数据构建“健康预警模型”,为未来航天员医疗支持系统提供技术储备。
“这不仅是生命科学实验,更是综合技术验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设计师王建国透露,实验单元采用的轻量化碳纤维结构、低功耗温控模块等创新设计,未来可应用于太空制药、器官芯片等前沿领域。
当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4只小鼠将与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航天员共同生活。这场“人类-小鼠”的太空共处实验,恰似微缩版的人类太空文明雏形。按计划,2026年中国将发射首个专用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开展灵长类动物长期在轨实验;2030年前,有望实现哺乳动物太空繁殖技术突破。“从果蝇到小鼠,从短期驻留到长期适应,我们正在构建完整的空间生命科学体系。”张静波望着窗外璀璨星河,语气坚定,“每一次生命对重力的挑战,都是人类向宇宙深处的迈进。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在火星上奔跑,今天的这些小鼠,就是最早的开拓者。”此刻,酒泉发射场的夜空渐渐泛白。神舟二十一号划出的尾焰,如同连接地球与星辰的桥梁。4只小鼠蜷缩在它们的“太空家园”中,或许尚未知晓自己承载的使命——它们正在用微小却坚韧的生命,为人类书写一部关于生存、适应与超越的宇宙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