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食品中的“狠活” 国家出手
【瞄准食品中的“狠活” 国家出手】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披露一组震撼数据:自今年4月启动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罚没金额达9038万元,其中89起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场以“四个最严”为准则的监管风暴,直指消费者深恶痛绝的食品添加剂滥用乱象,用雷霆手段撕开“科技与狠活”的伪装。此次专项行动以国务院食安办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六部门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管网络。在源头端,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带入风险,监管部门对全国31个省份的种植基地开展专项抽检,重点监控农药残留与非法添加;在生产端,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关停23家无证生产作坊;在流通端,拼多多、抖音等9大电商平台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下架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商品1.2万件。“某网红奶茶品牌因超量使用甜蜜素被罚没320万元,其供应链上下游12家企业同步接受调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负责人透露,这起典型案件的查处不仅涉及终端产品,更追溯至原料供应商,形成完整证据链。这种“穿透式监管”模式,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行动聚焦四大核心问题展开专项整治:源头风险防控:在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监管部门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农药使用记录。某合作社因违规使用膨大剂被取消“三品一标”认证,三年内禁止参与政府采购。生产环节“两超”治理:针对肉制品、糕点等高风险品类,推行“一企一策”整改方案。广东某腊味加工厂通过改造生产线,将亚硝酸盐使用量降低60%,产品合格率从78%提升至99%。网络销售清查:某电商平台“零添加”酱油销量暴增背后,暗藏标注虚假成分表的乱象。监管部门约谈平台负责人后,该品类商品详情页强制显示检测报告,消费者投诉量下降73%。薄弱环节补强:在城乡结合部,3000余家小作坊完成升级改造。重庆某豆制品厂投入50万元建设标准化实验室,配备液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实现添加剂使用精准管控。
“非必要不添加”原则正在重塑食品工业生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联合88家龙头企业发起《减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倡议书》,承诺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减少30%添加剂种类。某知名乳企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将酸奶中的增稠剂从5种缩减至2种,产品口感反而获得消费者好评。
在技术赋能方面,监管部门推广“智能配料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添加剂投放量。江苏某调味品企业安装该系统后,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年节约原料成本超200万元。这种“减量不减质”的转型,正在证明合规经营与商业利益可以双赢。
“某食品添加剂经销商为牟利,向全国300余家食品企业销售工业级硫酸铜。”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被判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销售额10倍罚款,主要责任人获刑5年。此类典型案例的公开宣判,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数据显示,行动开展以来,食品添加剂相关违法案件数量环比下降41%,消费者投诉量下降35%。在某第三方调研机构开展的“食品安全信心指数”调查中,受访者对添加剂使用的担忧度从78%降至52%,对监管成效的认可度提升至89%。
这场治理行动中,公众参与成为重要力量。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食安共治”小程序上线半年,收到群众举报线索2.3万条,查实率达68%。北京消费者李女士通过该平台举报某超市销售违规添加防腐剂的干货,获得5000元奖励,其提供的检测报告成为关键证据。
“质量安全诚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在发布会上强调,对违规企业将实施“一票否决”,在政府采购、评优评先等方面设置永久禁入条款。这种“零容忍”态度,正在重构食品行业的价值坐标。
当9038万元罚单化作警示长鸣,当89起刑事案件形成法治威慑,这场针对食品“狠活”的治理行动,不仅是一场监管风暴,更是一次对民生底线的坚守。从田间地头的智能监控到实验室里的精密检测,从企业的技术革新到消费者的主动监督,中国正在构建起全方位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正如发布会上那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不是阶段性目标,而是永恒的追求。”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守护战中,每一次监管升级、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份公众参与,都在为14亿人的餐桌安全筑牢基石。当科技真正服务于品质而非伪装,当诚信成为行业共识而非枷锁,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没有“狠活”、只有“安心”的食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