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上海徐汇一栋老房子的四层,94 岁的父亲依然在厨房忙碌,63 岁的儿子悄悄望向他的背影。这个画面,已重复了四十多年。“反正我也看不到你的……(结局)” 一个午后,父亲对儿子占峰欲言又止。这句未说完的话,成了两人默契的沉默。母亲离世后,这个家只剩下父子俩。在不到 60 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对年龄相加超过 150 岁的父子,用十二年的相伴,诠释了 “养老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养老” 的真正含义。
龙山新村的这栋老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电梯。父子俩住在四层,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干净,厨房里的碗碟、油盐酱醋都摆放整齐,表面没有油渍。从廖占峰房间的窗户望出去,有几棵比四层还高的大树,葱郁,安静。楼下栽着桂花树,开花时可以在阳台闻到很浓的花香。这套两居室见证了他们四十多年的光阴。母亲 2012 年因结肠癌过世后,房子里便只剩下父子俩一起生活。廖占峰没有子女,在父亲眼中,他依旧是需要照顾的孩子。
这个家的每一天,都是从凌晨四点十五分开始的。廖占峰在小房间内醒来,一刻钟后,他轻步走到客厅烧水,准备一天所需的饮用水。洗漱完毕后,他开始做伸展运动。父亲则在五点半左右起床,洗漱完毕后开始做早饭,伴着朝阳开启新的一天。廖家的一日三餐一直由父亲负责。他烧饭只用电磁炉和微波炉来煮菜、煮汤、蒸鱼、炖蛋等,油、盐、糖都放得少,谈不上多好吃,讲究的是清爽干净,营养健康。父亲尤其擅长制作当地特色菜鱼丸,会自己买鱼剁碎捏成型再做好,整个过程需要几小时。买菜做饭之外的全部家务由廖占峰包揽。洗碗、擦灶台、扫灰尘、拖地板,父亲要求他每两天洗一次厕所。
在这个家里,94 岁的父亲依然是主心骨。“家里的大事都得我父亲拍板。” 占峰说。什么算大事呢?比如给房间换扇新窗户。去年弟弟回上海,提出要把家里的窗户都换成双层玻璃的,质量更好,一共 2 万多元,弟弟出钱。父亲嫌贵,坚决不同意,为此还爆发了一场争吵。父亲的节俭思维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穿的都是旧衣服,买东西时几块钱也会斤斤计较,节省到占峰都看不过去。但大多数时候,他都认可父亲的饮食习惯,尽管偶尔会觉得父亲对健康的追求有些偏激。直到现在,和父亲吃饭时,父亲都会把菜里好的部分先挑给儿子。比如吃鱼时,给儿子夹鱼肉,自己吃鱼头和鱼尾。“他不会说什么话,就是很自然地这么做。” 占峰说着,想起那句话:不管你长到多大年纪,在父母心中永远是个孩子。
早饭后,父亲独自出门买菜。小区有菜场,有时他会多走十几分钟到马路对面的菜场,那儿的菜更多也更划算。买完菜后,他会在小区附近遛弯,遇到年纪相仿的邻居就聊上一会儿。不同于其他老人喜欢聚在一起下棋、摄影或跳舞,老先生的生活非常简单,买好菜散完步就回家休息,准备做午饭。而占峰则步行十分钟到徐家汇体育公园散步,不打拳也不舞剑,只是绕着圈子走路,光着头,充分吸收阳光,补钙。下午是占峰写书法的时间。父亲则每天坐在藤椅上看书。他最近看的两本书,一本是《马斯克传》,另一本是《扎克伯格传》。父亲只在白天看书,晚上他是从不看的。
占峰在努力跟上时代。手机用得算是熟练,电视新闻每天都看,有什么不懂的,也会百度搜索。“不过年轻人流行的东西,我都不懂,也学不会,算是跟上时代的一半。” 他笑道。他从二十几岁起就喜欢写写东西,诗歌、散文都写。如今每天都会坐在小房间里,打开电脑登录 “老小孩” 网站 —— 一个专门面向老人建立的网络社区。他会先浏览一遍好友们发的博客,跟帖,之后写下自己的博客。相比之下,父亲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也不愿意学,想联系他只能通过家里的座机。但家里的座机,现在基本不再响起了。会打这个号码的,都是父亲的朋友,年岁淌淌向前,他们大多已不在人世。
某个午后,父亲曾对占峰说:“反正我也看不到你的……(结局)” 也许是想到儿子未婚未育,孑然一身,父亲曾主动提出,过几年,如果他生活不能自理了,两个人就一起去住养老院。但父亲的自尊心很强,他一直认为,人最好的状态是能够劳动,能够锻炼。直到如今,哪怕上医院,他也不让儿子陪。去养老院接受他人的照料,对他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如果有条件,占峰其实不想和父亲一起住进养老院。他感觉养老院暮气沉沉,不如在家自由。他心中的理想状态是,给父亲找一家好的养老院,自己住在家里,每周去看看他。但占峰也清楚,这个理想状态应该很难实现。因为养老院费用很高,他们家这个情况,可能要把房子卖掉才能住,那就得两个人一起住养老院了。
父亲常说,他已经做好了时刻迎接死亡的准备。而占峰在 “老小孩” 网站上的签名是 “尽人事,顺天意”。这或许也是他对生命的态度。在重阳节的那个傍晚,夕阳穿过树叶洒在阳台上,廖占峰缓缓述说生活日常,目光透过门框望向正在做饭的父亲。这平凡生活中的深情陪伴,已经持续了十二年,并且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