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公务员不得批准辞去公职
【这些公务员不得批准辞去公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上岸后的年轻人,为何困在“辞职高墙”下?10月30日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0月29日发布《纪法百科·一图读懂应知应会党纪法规: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为公务员辞职划出清晰“红线”。文中提及“不得批准辞去公职的情形”包括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正在接受审计,或者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监察调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这些情形需要支付违约金,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因专项培训等订立协议约定工作期限的,在未满约定工作期限内一般不得申请辞去公职。申请辞去公职的,应当向所在机关支付违约金或者履行相应义务。机关要求申请辞去公职公务员支付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约定工作期限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最高数额不得超过机关提供的专项培训费用。
比如,小王是某市直机关公务员,单位曾出资2万元送他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并与其约定了3年的服务期。工作两年后,小王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职。根据规定,他需要向单位支付违约金。那么违约金该如何计算?培训费用总额为2万元,约定服务期3年,每年分摊的培训费用约为6667元。小王已经服务2年,尚未履行的服务期为1年,因此他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为6667元。这一数额既不超过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也未超过机关提供的专项培训费用总额。如果单位要求小王支付2万元违约金,则超出了规定的标准,小王有权依据规定进行申诉。
当“考公热”席卷一代年轻人,“体制内”被戏称为“宇宙的尽头”,成千上万的考生挤上独木桥,渴望一份稳定、体面、有保障的工作。然而,许多人冲过重重关卡“上岸”后,却发现自己站在另一座围城前——一道由政策与法规筑起的“辞职高墙”。10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一图读懂,清晰地列出了五种“不得批准辞去公职”的情形,像五把锁,锁住了部分公务员的离职之路:
· 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青春的承诺,成了时间的枷锁;
· 涉密岗位或脱密期未满:接触过国家秘密,自由便有了延迟;
· 正在接受审计或重要公务未完结:工作的责任,成了个人的牵绊;
· 正接受纪律审查、监察调查或司法程序未终结:一旦被卷入调查,进退两难;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一条无形的防线,覆盖所有未言明的可能。
这五项条款,冷静而严谨,却折射出公务员职业选择中鲜少被公开讨论的“另一面”。
为何设置“辞职高墙”?纪律、保密与责任的刚性要求!这些规定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必要的“防火墙”。保障公务连续性与保密安全:涉密岗位的公务员掌握大量国家信息,若随意离职,可能引发泄密风险。脱密期的设置,正是为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防止“带病离职”与审查逃避:对于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司法调查的人员,若允许其轻易离职,将加大追责难度,甚至导致证据灭失、责任落空。维护公共服务严肃性:公务员并非普通职业,其身份附着公共信任与特殊义务。最低服务年限等规定,既是对初期培养投入的合理回报,也是对“把公务员当跳板”心态的制度回应。这些限制,本质上是国家职务与个人自由之间的一场平衡。它们提醒每一位报考者:公务员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承诺。
然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报考公务员时,他们想象的是安稳、福利与社会地位;入职之后,面对的可能是地域偏远、晋升缓慢、工作重复、薪资有限,或是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日增。于是,有人想要离开——去企业拿高薪,去创业追梦,去大城市换种活法。却发现自己被“五条禁令”牢牢锁住:
· 服务期未满,走不了;
· 曾经参与涉密项目,走不了;
· 手头项目没结束,审计没完成,走不了;
· 哪怕只是被谈话调查,也暂时失去了辞职的资格。
这场“想走走不了”的困境,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社会命题:在个人职业自由与公共职务责任之间,我们该如何取舍?公务员辞职限制的设置,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但也对年轻人的职业规划提出了更高警示:“上岸”之前,请想清楚你是否真的愿意承担这份职业背后的全部重量。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也提醒我们:公务员职业生态需要持续优化,让留下的人心甘情愿,而非被迫困守;年轻人择业观需要更加理性,不应盲目跟风“考公热”,而应寻找与自己价值观、性格真正匹配的道路;制度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应为合法合理的职业流动保留弹性空间。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句话背后,是年轻人对不确定时代的回应,也是对稳定生活的渴望。但真正的稳定,从来不只是拥有一份铁饭碗,而是不论在门内还是门外,都能拥有选择的权利与承担选择的勇气。对于那些困在“辞职高墙”内的年轻人来说,这段经历或许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关于责任,关于承诺,也关于如何在限制中寻找新的可能。而对于还在门外奋斗的考生们,这也是一堂课:人生的路,从来不是只有一条“尽头”。每一步选择,都请走得清醒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