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披露中美元首会晤细节
【《人民日报》披露中美元首会晤细节】当地时间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釜山举行会晤。会晤结束3小时后,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公布。“暂停实施”“妥善解决”等字眼,正将中美关系乃至全球经济的指针,拨向新的刻度。会上,习近平主席亮明中国立场:“中国的发展振兴同特朗普总统要实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是并行不悖的,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对此,有媒体表示:中国在“关税海啸”前应对有力,“保持了冷静,扛住了压力,赢得了尊重”。什么铸就了这份“冷静”?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战略定力,是从历史深处凝结的精神力量、发展自信。习近平主席娓娓道来:“70多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密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既面临着合作与共赢的迫切需求,也遭遇着摩擦升级与对抗风险的重重挑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显著落差。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经贸问题的发展走向。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展现出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战略格局,他强调通过务实合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果来稳定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的信心。这种战略眼光不仅着眼于当前的经济挑战,更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面是合作的需要、共赢的机遇,一面是摩擦的升级、对抗的风险,造成经济全球化的明显落差。围绕国际社会关切的经贸问题,习近平主席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战略格局,督促“以实实在在的成果,给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吃下一颗‘定心丸’”。他说:“经贸应该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而不是绊脚石和冲突点。双方应该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应陷入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
特朗普总统回应道:“美中关系一直很好,将来会更好,希望中国和美国的未来都更加美好。”
2025年4月9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这一举措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金融市场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剧烈的股市震荡,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瞩目。4月9日,美股的跌势并未停止。道指跌0.84%,收于37645.59点;纳指下跌2.15%,报收15267.91点;标普500指数下跌1.57%,收于4982.77点。大型科技股普遍下跌,特斯拉下跌4.9%,亚马逊下跌2.62%,英伟达下跌1.37%,苹果下跌4.98%。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收跌4.95%,热门中概股如拼多多跌6.03%、百度跌3.64%、理想汽车跌8%、哔哩哔哩跌4.74%,阿里巴巴跌6.26%。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不仅对美股造成了巨大冲击,其影响还迅速蔓延至全球股市。4月3日以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缩水10万亿美元,略高于欧盟GDP的一半。其中,美国股市自身损失惨重,美股七大科技巨头市值在此期间内总计蒸发约1.65万亿美元。
2025年4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至84%。这是继4月4日首轮34%加征后的进一步反制,同步实施的出口管制新规还对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限制,并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管制清单。面对中方反制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10日凌晨在社交媒体密集发声,连续发布7条推文安抚民众,称“冷静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美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最新市场数据显示,美方激进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两日内美股市值蒸发6万亿美元,美联储主席称连锁反应超预期,波动性达历史高位。中美贸易博弈下,全球反美情绪发酵,继中国反制后,欧盟公布280亿美元对美反制清单。4月9日,博主玉渊谭天披露,美对华加征关税超100%,中方强硬回应,彰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及捍卫自身发展权利的决心。
玉渊谭天在分析文章中指出,消息人士透露中方回应存在两大核心要点。其一,需重点关注“奉陪到底”这一措辞的深层含义。自2月1日美国政府无视国际规则、单方面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已连续实施三轮共计20余项反制措施。这些措施虽属被迫应对,但均严格遵循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从法律层面看,美方加征关税行为明显违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条关于关税约束的强制性义务,而中方依据《对外贸易法》第7条实施反制,程序合法、依据充分。这种“被动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统一,恰恰暴露了美式霸权逻辑的荒谬本质——当中国选择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权时,美方却公然退出上诉机构;当中国推动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多边合作时,美方却炮制“脱钩断链”的叙事陷阱。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实则是规则破坏者对规则捍卫者的倒打一耙。
其二,对中美对话机制未来走向需清醒认知。崔凡教授指出,美政府试图通过双边谈判“各个击破”。中国维护对话渠道,但绝不接受美方强加条件,这既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也传递大国承诺。关税战是发展权之争,中国既要捍卫自身发展成果,也为构建公平全球经济秩序贡献智慧。
中方“谈判大门未关”的表态,与“不接受施压式谈判”的立场形成战略张力。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400亿美元,东盟连续四年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证明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合作。但这种开放绝非无原则妥协——美国在《通胀削减法案》中设置本土化补贴、在芯片领域组建“芯片四方联盟”等行为,本质上是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多边框架内谈判”的底线,既是对WTO改革议程的维护,也是对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捍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撕裂全球产业链。但这一过程对中美双方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首先,中国代价:2024年对美出口额减少1200亿美元,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孟加拉国转移。其次,美国代价:波音公司因中国订单锐减陷入债务危机,英特尔、高通等科技巨头被迫将芯片生产线迁回本土,成本增加30%-50%。同时指出,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正在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世界银行最新报告预测,若关税战持续,全球GDP增速将下降1.5个百分点。特朗普的“7连发”虽意在安抚国内情绪,但实际效果存疑。专家分析,其关税政策更多是“谈判艺术”,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获取利益,但长期来看可能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当前国际局势正经历深刻变革,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始终秉持“以斗争求合作”的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