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二十一飞天 钱老一定看得见”
【“神二十一飞天 钱老一定看得见”】“明天是神舟二十一号出征太空的日子,也是钱老逝世 16 周年纪念日。”10 月 30 日,“我们的太空” 微博账号写下的这段文字,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共鸣。2009 年 10 月 31 日,“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与世长辞。2025 年 10 月 31 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 23 时 44 分发射升空。这一历史性的巧合,让无数航天爱好者为之动容。十六年光阴似箭,当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天的日子与钱学森逝世纪念日重合,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开启。在 10 月 30 日上午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宣布,我国瞄准北京时间 10 月 31 日 23 时 44 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 6 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 37 次飞行任务。消息公布后,有细心网友立即发现,这个庄严的飞天之日,正是钱学森逝世 16 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的太空” 微博账号当天发布的内容,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神舟二十一号飞天时,钱老一定能够看见”。
钱学森,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作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 和 “火箭之王”。他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 “两弹结合” 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1955 年 10 月 8 日,经过五年艰苦抗争,钱学森终于回到阔别 20 年的祖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匮乏,他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60 年 11 月 5 日,在钱学森的参与和组织下,中国第一枚导弹 “东风一号” 发射成功。“东风快递” 的传奇从此开启。钱学森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技术基础,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专业词汇遗产。1967 年,他在一次卫星方案论证会上首次提出了 “航天” 一词,从此,中国的空间探索活动有了标准规范的专用名词。1970 年,钱学森又提出 “航天员” 一词。他说:“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
钱学森晚年依然一心牵挂着中国航天事业。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中国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当时,喜讯被第一时间送到了已经 92 岁高龄的钱老面前。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回到北京后,他专程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致敬。从此,每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老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一直到老人去世。神舟七号成为钱老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虽然未能亲眼见证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但他播下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
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作为参与过神舟十五号任务的 “老将”,指令长张陆表示:“时隔两年,能够代表祖国再次出征太空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期待。” 此次飞行任务的乘组延续了 “老带新” 的组合,涵盖了 70 后、80 后、90 后 3 个年龄段。1993 年出生、年仅 32 岁的航天员武飞是我国执行飞行任务的最年轻航天员。面对镜头,武飞语气坚定而谦逊:“迎来自己的飞天任务,我深感无比幸运。这份幸运,源于我们正处于一个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代。” 同样迎来个人首飞之旅的航天员张洪章担任本次任务的载荷专家。“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以科技强盛祖国。” 张洪章的话道出了无数航天人的心声。
钱学森曾说过:“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如今,这句话已经有了响亮的回答。从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到神舟系列飞船巡天;从 “航天” 一词的提出,到中国空间站建成,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正在将钱学森的梦想变为现实。一位网友动情地写道:“当神舟二十一号划破夜空,钱老一定在繁星深处微笑注视。”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感人至深的一页。
戈壁滩上,火箭轰鸣,照亮夜空。繁星闪烁,仿佛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这一切。那位曾说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的老人,那位定义 “航天” 一词的奠基人,那位晚年仍关心每一次发射的科学家,今天,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他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