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要疯狂攻击“北京时间” 一场科技霸权与标准话语权的博弈!
创始人
2025-10-31 21:05:53
0

美国为何要疯狂攻击“北京时间”

  【美国为何要疯狂攻击“北京时间”】10月30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口高精度原子钟、量子计时设备等关键技术。这一动作与华盛顿时间同日(10月30日)举行的“全球时间标准峰会”形成呼应,美国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友,宣称将推动“国际时间标准体系改革”,矛头直指中国主导的北斗卫星授时系统与“北京时间”的国际应用。这场看似技术领域的争端,实则是美国维护科技霸权、争夺全球标准制定权的战略博弈。此次实体清单的升级,标志着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已从半导体、人工智能延伸至基础科研领域。中国国家授时中心作为全球四大原子时计量基准之一,承担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授时核心任务,其高精度时间服务覆盖全球120余个国家,为金融交易、电力调度、5G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提供时间基准。“美国试图通过切断技术供应链,削弱中国在全球时间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专家指出。数据显示,北斗系统授时精度已达20纳秒,与美国GPS系统持平,且在亚太地区性能更优。截至2025年10月,北斗已服务全球超20亿用户,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超越GPS,这直接触动了美国的技术霸权神经。美国对时间标准的控制可追溯至19世纪末。1884年,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推动全球采用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基准的24时区划分,确立了“世界时”(UT)体系。20世纪中叶,美国又主导研发原子钟,将时间计量精度提升至纳秒级,并推动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协调世界时”(UTC)作为全球统一时间标准,其背后的原子时基准由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提供。“时间标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工具。”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直言。长期以来,美国通过控制UTC的生成与分发,掌握着全球金融、通信、航空等领域的命脉。例如,全球80%的跨境金融交易依赖UTC同步,而美国可通过微调时间信号影响市场波动;国际航空通信系统使用UTC时区划分,美国借此巩固其航空枢纽地位。

  面对美国的技术垄断,中国自2000年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将高精度时间服务作为核心战略方向。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后,其授时精度较GPS提升30%,且具备短报文通信等独有功能。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北斗与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开展兼容互操作合作,逐步构建起多极化的全球时间服务网络。

  “北京时间”不再仅是地理时区的标识,而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表示。2025年,中国建成全球首个量子授时网,通过量子纠缠实现飞秒级时间传递,精度较传统原子钟提升6个数量级。这一技术突破使中国在下一代时间标准制定中占据先机,直接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为遏制中国崛起,美国正拉拢盟友构建排他性时间标准体系。10月30日的“全球时间标准峰会”上,美国与欧盟宣布成立“国际时间标准联合实验室”,计划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建设两套独立的时间基准系统,并推动ITU将UTC管理权从国际计量局(BIPM)转移至西方主导的机构。日本则承诺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低成本原子钟,替代中国产品;澳大利亚宣布禁止政府机构使用北斗授时服务。

  “这是美国‘印太战略’在科技领域的延伸。”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分析,通过控制时间标准,美国可强化对盟友的技术绑定,同时削弱中国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竞争力。例如,5G网络依赖高精度时间同步,若全球采用美国主导的标准,中国设备可能面临兼容性障碍;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兴产业更需纳秒级时间精度,标准争夺将直接决定产业主导权。

  美国的霸权行径引发广泛质疑。在10月28日的联合国科技发展论坛上,70余国代表联名提交《全球时间合作倡议》,呼吁维护UTC的中立性与开放性,反对技术政治化。非洲联盟代表指出:“时间标准应服务于全人类,而非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巴西、南非等国则宣布将同时采用北斗与GPS授时服务,以保障技术自主权。

  “美国正将时间标准武器化,但这注定失败。”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专家认为,中国已与40余国签署时间服务合作协议,其开放共享的模式更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例如,东盟国家通过北斗授时将电力网络故障率降低60%,中东油田借助北斗实现钻井平台精准同步,这些案例证明技术合作远比封锁更有生命力。

  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正以创新突破突围。2025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授时卫星“墨子二号”,实现洲际量子时间传递,标志着中国在时间标准领域从“跟跑”转向“领跑”。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加速研发抗干扰授时模块,确保在GPS信号中断时仍能维持亚微秒级精度,为关键基础设施筑牢安全防线。

  “时间标准之争本质是发展权之争。”专家指出,中国需在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量子计时、光钟等前沿技术;二是推动北斗标准国际化,通过“一带一路”扩大朋友圈;三是完善国内时间服务体系,建立覆盖海陆空的立体授时网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时间本应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而非分裂对立的工具。美国对“北京时间”的攻击,暴露了其维护霸权的焦虑与短视。而中国以开放合作回应封锁,以技术创新突破围堵,正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范式——当时间不再被大国垄断,当标准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福祉,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科技新时代或将由此开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