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外国人能搞 中国人怎么不行
【钱学森:外国人能搞 中国人怎么不行】2025年10月31日,今天是钱学森逝世16周年,据悉,陈赓问了钱学森一个问题:“钱先生,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听后兴奋地说:“就等你这句话!”之后,钱学森将他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导弹事业,也正是由于钱学森的回国,外国有人评价说“使得中国的科技进步了20年”。国士无双,向您致敬!1955年10月8日,深圳罗湖桥头,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攥紧公文包,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五年的非法拘禁、十五次移民局审讯、三场精神折磨,都没能磨灭他归国的决心。当脚踏故土的瞬间,他对着天空长舒一口气:"我终于回来了。"这个场景,与十六年前那个秋日形成鲜明对照——1935年,24岁的钱学森以庚款留美公费生身份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船舷边,他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海岸线,在日记本上写下:"学航空救国,此志不渝。"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共同推导出"卡门-钱学森公式",这项突破性成果让人类首次精确计算出高超声速气流中的压力分布。1947年,36岁的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办公室墙上挂着《论语》摘录:"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这位"美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第一把交椅"的学者,毅然在辞职信中写道:"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美国的阻挠如狂风骤雨。1950年9月,钱学森在洛杉矶港口被联邦调查局扣押,15天内体重骤减13公斤。在特米诺岛监狱的铁窗前,他透过缝隙凝视星空,想起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鲁迅先生那句"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五年的软禁生涯里,他在香烟纸上写下求助信:"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这封辗转寄回祖国的信件,最终成为打开枷锁的钥匙。
1956年10月8日,北京西郊解放军某训练基地,45岁的钱学森站在简陋的帐篷前,向陈赓大将立下军令状:"中国人搞导弹,不比外国人差!"这一天,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在苏联专家撤走的危机时刻,钱学森带领团队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导弹弹道计算,在西北戈壁的帐篷里,他亲手绘制出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的设计图。
1960年11月5日,酒泉发射场,随着"点火"命令下达,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拖着橘红色尾焰直刺苍穹。当指挥所传来"飞行正常"的报告时,钱学森的眼镜片上蒙上一层薄雾——这枚射程590公里的导弹,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战略威慑能力。六年后的罗布泊,他作为"两弹结合"试验总技术负责人,在距离核爆中心仅16公里的观察所里,亲眼见证中国首枚实用核导弹划破长空。
在航天领域,钱学森同样开创多个第一:1967年提出"航天"概念,1970年命名"航天员",1978年规划空间站蓝图。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82岁的他躺在病榻上,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杨利伟走出舱门,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如星辰。此后每位凯旋的航天员都会前往钱家报到,2008年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后,钱学森用颤抖的手写下:"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钱学森的科学遗产早已超越技术范畴。他创立的工程控制论,如今在智能交通、医疗机器人领域广泛应用;提出的物理力学理论,为纳米材料研究奠定基础;构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更成为大国重器研发的"方法论圣经"。2003年,当中国量子通信研究陷入瓶颈时,87岁的钱学森在给科研人员的信中预言:"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技术问题。"二十年后,"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这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
在人才培养方面,钱学森晚年最牵挂的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病榻上的谆谆告诫,至今仍在教育界引发震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等创新模式,正是对这位教育家的最好回应。2024年,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问世,其144模式干涉仪的设计理念,与钱学森六十年前提出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一脉相承。
2001年12月2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763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这颗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天体,如同永恒的坐标,标记着一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从上海外滩的童年,到加州理工的实验室;从罗布泊的蘑菇云,到酒泉的发射塔架;从香烟纸上的求助信,到人民大会堂的授勋仪式。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留言墙上,一位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便签格外醒目:"您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今天我们用嫦娥探月、天问问火、神舟飞天告诉您:这盛世,如您所愿!"2025年的深秋,当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划破长空时,钱学森铜像前的菊花愈发鲜艳——这位永远穿着中山装的科学家,依然在注视着他深爱的祖国,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永不停歇。
钱学森留给中国的,不仅是两弹一星的丰碑,更是一种精神基因:当面对技术封锁时敢于突破的勇气,在科学高峰前永不停歇的追求,以及"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家国情怀。在这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外国人能搞,中国人怎么不行"的呐喊,依然在激励着新一代攀登者。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或许就是穿越时空的最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