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小区围墙防盗刺插满烧饼馒头 数十个烧饼、馒头被悬挂晾晒,一老人晒干后准备卖给回收站点!
创始人
2025-10-31 17:04:07
0

天津一小区围墙防盗刺插满烧饼馒头

  【天津一小区围墙防盗刺插满烧饼馒头】10月29日,有天津网民发文称,小区围墙上经常“刷新”出烧饼、馒头等食物。周边居民告诉记者,这些食物是小区里一位居民特意收集晾晒的,晒干后卖给回收站点。园荫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已多次上门劝阻,将派人去现场清理。天津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园荫里社区围墙上“长”出了烧饼、馒头等食物。画面中,原本用于防攀爬的刀片刺绳护栏上,数十个烧饼、馒头被刺穿后悬挂晾晒,尖锐的刀片与柔软的面食形成强烈视觉反差。据周边居民透露,涉事者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每日清晨在社区内收集居民丢弃的剩余面食,经简单处理后插在防盗刺上晾晒,待干燥后以低价售卖给回收站点。“这些食物来源不明,有的已经发霉,晾晒在公共区域不仅影响环境,还可能传播病菌。”社区居民表示,刺绳护栏的刀片极易划伤人体,尤其是儿童在附近玩耍时存在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烧饼在晾晒过程中已出现霉变迹象,若被误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园荫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透露,涉事老人长期以捡拾废品为生,此前多次在楼道、车库等区域堆放杂物,均被社区劝阻。此次将食物晾晒在防盗刺上的行为,实为“打游击”式的变通。“我们已多次上门沟通,老人表示‘围墙是公共的,晾晒是我的自由’。”工作人员无奈表示,由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社区只能以劝导为主,难以采取强制措施。有专家建议,社区可以考虑提供合规的晾晒区域,或者引导居民通过合理的回收途径来处理废弃物,从而既满足居民的需求,又维护社区的公共环境和秩序。社区治理措施的落实效果,以及居民对此的反馈和配合程度,都将是影响事件最终走向的关键因素。有网友说,这些烧饼馒头像是犯了罪一样,在接受惩罚。也有网友说,回收这些干巴巴的烧饼有什么意义呢?还有网友说,大爷终究是大爷。

  这一现象折射出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层矛盾。根据《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公共区域不得擅自占用或堆放物品,但“晾晒食物”是否属于违规行为尚无明确界定。法律专家指出,若晾晒行为导致环境卫生恶化或引发安全隐患,社区可依据《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要求停止侵害,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防盗刺绳护栏的设计初衷与现实用途的错位也引发争议。作为常见的安防设施,刀片刺绳本用于防止翻越围墙,但其尖锐结构在本次事件中却被“创造性”地用于晾晒食物。这种“功能异化”暴露出设施设计时对人性需求的忽视——当居民连基本晾晒需求都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满足时,便可能催生危险的变通行为。

  涉事老人的行为并非孤例。据社区工作人员透露,该老人独居,无固定收入,靠捡拾废品和剩余食物维持生计。他将收集的面食晾晒干燥后售卖,实为一种“资源再生”的生存策略。“回收站按斤收购,一斤能卖几毛钱,虽然不多,但对他来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工作人员解释道。

  这种行为背后,是城市贫困群体在资源分配中的边缘化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部分老年人因技能缺失、健康问题或家庭变故陷入贫困,却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救助。他们通过捡拾废品、剩余食物等方式“自救”,虽解决了生存问题,却往往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老人,而应反思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社会学专家指出,当前针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救助多集中于现金补贴,对“物质再利用”等非正规经济形式缺乏规范引导。“如果社区能提供合法的晾晒区域,或设立公益性的资源回收点,或许能避免这类荒诞场景的发生。”

  园荫里社区的“防盗刺晾晒”事件并非首次引发关注。2024年,广东佛山一居民因在防盗网上晾晒衣物被消防部门警告,理由是“遮挡逃生通道”;2025年8月,天津另一小区发生“业主砌墙占大堂”事件,暴露出公共空间产权界定的模糊性。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需求?

  专家建议,解决此类问题需从三方面入手:完善法规:明确公共区域使用规范,对晾晒、堆放等行为制定细则,避免“一刀切”式管理;强化服务:社区应增设公共晾晒区、资源回收点等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精准救助:针对贫困群体建立“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体系,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支持。

  当尖锐的防盗刺“长”出柔软的面食,这场荒诞剧实为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它照见了公共空间治理的粗放,也照见了弱势群体生存的艰辛;它暴露了设施设计的冷漠,也凸显了资源分配的不均。正如网友在热搜下的评论:“防盗刺防得住小偷,却防不住生活的无奈。”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更体现在对每个个体需求的尊重与回应。当我们在讨论“该不该晾晒”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让公共空间真正服务于人?如何让每个居民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尊严与归属?这场“防盗刺上的食物展”,终将随着社区的清理行动而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应成为城市治理者的一记警钟——文明的温度,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之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