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男性更年期早期出现大约在40岁
【专家:男性更年期早期出现大约在40岁】近日,有专家表示,男性更年期早期出现大约是在40岁左右,如果喜欢躺在家里,不爱运动,可能还会加重更年期症状。40岁以上的男性差不多有30%会出现激素水平的下滑,表现为精力下降,体力下降,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可能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的爆发,高发期为55到59岁,男性更年期症状发病率在7.8%左右。在男性更年期阶段,人体生理会发生显著变化,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这些变化不仅可能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还会导致情绪波动,如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同时,男性在这一时期往往还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变化尤为明显。临床表现上,更年期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毫无察觉,重者则可能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专家特别提醒,若男性处于更年期年龄阶段,且出现对事物缺乏兴趣、情绪持续低落沮丧、整日紧张焦虑,甚至怀疑自己身患重病等情况,同时伴有各种身体不适却又查不出具体病因时,应高度警惕可能患上了更年期抑郁症。此时,建议及时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以便尽早接受有效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医学研究显示,男性更年期并非固定年龄的“断崖式”转变,而是一个横跨40至70岁的渐进过程。有专家指出:“多数男性从40至55岁进入更年期,但个体差异显著——有人35岁便出现疲劳、性欲减退等早期信号,有人70岁仍无明显症状。”这种差异与遗传、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北京的张先生(42岁)便是典型案例。两年前,他开始频繁失眠、情绪暴躁,工作效率骤降,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起初他归因于“中年危机”,直到体检发现睾酮水平低于正常值(8nmol/L),才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我以为更年期是女人的事,没想到自己40岁就‘中招’了。”张先生的经历折射出社会对男性更年期的认知盲区。男性更年期的症状往往隐蔽且多样,常被误认为“工作压力大”或“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
综合临床研究,以下信号需重点关注:1. 生理机能衰退。体能下降:肌肉量减少、腹部脂肪堆积,爬楼梯气喘吁吁。性功能减退:性欲降低、勃起困难,与睾酮分泌减少直接相关。睡眠障碍:夜间盗汗、早醒,深度睡眠时间缩短。代谢紊乱:血压波动、血糖升高,心血管风险上升。2. 心理情绪波动。情绪失控:易怒、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无名火”。认知退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社交退缩:对兴趣爱好失去热情,回避亲友聚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贤生强调:“男性更年期的植物神经症状更隐蔽,如头晕、胸闷、四肢发凉,常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他曾接诊一位50岁患者,因反复心悸就诊心内科,最终通过激素检测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
男性更年期的提前与加剧,与现代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专家指出四大关键诱因:1. 长期高压与情绪压抑。社会对男性的“坚强期待”导致压力无法释放。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睾酮分泌,使更年期提前3至5年。2. 不良生活习惯。熬夜成瘾:破坏生物钟,导致内分泌紊乱。饮食失衡:高油高盐饮食引发肥胖,脂肪组织会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缺乏运动:肌肉量减少进一步降低睾酮水平,形成恶性循环。3. 慢性疾病侵袭。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会干扰激素代谢。例如,肥胖男性更年期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4. 环境毒素暴露。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农药残留等环境雌激素,会干扰男性内分泌系统。
面对更年期挑战,男性需建立“预防-监测-干预”的全链条管理意识:1.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力量训练,可提升睾酮水平15%至20%。均衡膳食:增加锌(牡蛎、坚果)、维生素D(深海鱼、蛋黄)摄入,减少精制碳水。睡眠管理:保证7至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2. 心理调适。情绪表达:通过运动、写作或心理咨询释放压力。社交支持:加入兴趣团体,避免孤立感。正念训练:每天10分钟冥想可降低皮质醇水平。3. 医疗干预。激素检测:40岁后建议每年检测睾酮水平,若低于8nmol/L需就医。药物治疗:严重者可使用睾酮贴剂或口服十一酸睾酮,但需严格监测前列腺健康。中医调理:肾阴虚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肝气郁结者适用逍遥丸。
男性更年期的隐匿性,与社会对男性健康的忽视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主动健康筛查率不足女性的1/3,超60%的更年期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专家呼吁:企业:推行“男性健康日”,提供心理疏导与体检福利。家庭:妻子需理解丈夫的情绪波动,避免指责。媒体:破除“更年期=女性专利”的刻板印象,普及科学知识。正如专家所言:“男性更年期不是‘软弱’的标签,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主动面对、科学干预,才能守护中年后的生命质量。”当社会撕下对男性情感的“坚强面具”,当每个个体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这场关于健康与尊严的对话,终将推动整个社会向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