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乾清宫门右手边,一张高42厘米、宽38厘米的朱漆木凳,静默见证着紫禁城六百年沧桑。在紫禁城红墙金瓦的光影里,若有人告诉你“天字第一号文物是个小板凳”,恐怕多数人都会报以错愕的眼神。当游客穿过神武门,沿着故宫中轴线走向乾清宫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座承载六百年历史的宫殿里,编号“天字一号”的文物并非传世书画,也不是稀世瓷器,而是一张朴素的红漆木凳。1924年深冬,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们手持清单踏入乾清宫,开始对故宫文物进行系统清点。谁也不曾想到,这次例行公事的文物清点会诞生如此富有戏剧性的结果。按照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的传统排序,作为紫禁城核心宫殿的乾清宫自然对应“天”字号。委员们遵循“由右手第一件物品点起”的朴素原则,目光所及之处,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对置于殿门内侧的木踏凳。负责登记的委员或许只是例行公事地在清单上写下:“天字一至二,二层木踏登二个。”谁曾想,这个不经意的记录,竟让这对脚踏凳成为了中国文物编号史上的“开山鼻祖”。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向记者介绍这段往事时,也不免带着几分历史幽默感:“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进入故宫开始点查,在乾清宫右转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个板凳,所以它就成了天字一号文物。”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在乾清宫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千字文》为文物编号系统。这套源自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字序列,每个字对应特定方位:乾清宫为“天”,坤宁宫为“地”,交泰殿为“荒”,形成一套精准的空间定位系统。这种编号体系蕴含着双重智慧:其一,通过《千字文》的唯一性确保文物不重号,1924年点查时登记的117万件文物中,每件都有独立坐标;其二,方位字暗含文物原始位置。如“地字十五号”青铜鼎必出自坤宁宫,“玄字三号”瓷瓶定存于某处偏殿。这种将文学经典转化为管理工具的智慧,使紫禁城从政治空间转型为文化坐标系。著名文物学家梁金生出身于五代故宫守护家族,其祖父梁廷炜1925年主持点查时确定了这套编号体系。他本人则在2018年完成建院以来首次全面清点。当他在库房发现木凳时,特意用棉签蘸取蒸馏水,轻柔擦拭编号处的灰尘,这个动作与九十年前祖父的动作形成时空呼应。
这张高42厘米、宽38厘米的朱漆木凳,表面覆盖着三层大漆,凳面因长期使用形成向内凹陷的弧度。它看似普通,实则暗藏三重文明密码。
第一,与同时期登记的《快雪时晴帖》《富春山居图》相比,木凳的平凡恰恰构成对皇权美学的解构。当专家们为书画真伪争执不休时,这张记录宫人日常的木凳,以其无装饰的纯粹性,成为最可靠的“历史证人”。台北故宫文物专家庄严曾回忆:“各宫清册编排时,谁也没想到天字第一号会是张开关门扇的木凳。”
第二,木凳凳腿内侧的“乾清宫用”墨书,与凳面磨损痕迹形成时空对话。故宫古建部研究发现,凳面弧度与清代宫女服饰宽度完全吻合,证明其曾是宫女更换朝服时的辅助工具。这种微观的空间记忆,比宏大叙事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场景。
第三,2018年故宫建院93周年之际,梁金生在文物库房发现这张木凳时,其漆层下仍保留着1925年点查时的编号墨迹。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活文物”,见证了从溥仪出宫到文物南迁,从台北故宫分立到两岸文化认同的全过程。
“天字一号”的概念并不仅限于故宫的编号体系。在灿若星辰的成化斗彩中,有一款瓷器因其底款为一个“天”字而被称为“天字罐”。成化时期,瓷器的款识大多继承自永乐、宣德年间,基本以“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楷书款为主。但这一时期却开创了一类非常特殊的书写款,即大名鼎鼎的“天”字款——既非国号也非年号,单只写一个“天”字。这种形式的款识往往落在斗彩小罐底部,在一众款识中显得颇为特殊。至于为什么成化时期会出现这样一个仅写“天”字的款识,有学者认为,这或许跟古人有用《千字文》编号的习惯有关。据目前公开可查的资料,明成化天字罐的数量比成化鸡缸杯还要少。存世整器不多,且后世较为成功的复刻品也很少。同样,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御用腰刀中,也带有“天”、“地”、“人”编号,其中“天字一号”腰刀更是精美绝伦,代表了清代冷兵器的巅峰工艺。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特展中,“天字一号”木凳与乾隆大阅刀形成奇妙对话。编号“天字一号”的乾隆御制佩刀,通长96.5厘米,刀背錾刻十四条金龙,刀镡镶嵌红宝石、绿松石,与木凳的质朴形成强烈反差。但正是这种反差,揭示出文明守护的双重维度。物质文明的层叠体现在:乾隆刀代表清代工艺巅峰,木凳记录民间生活智慧。故宫现藏195万件文物中,既有价值连城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也有数万件类似木凳的普通器物。这种物质文明的层叠,构成完整的文化基因库。
没有哪件文物天然高贵,1925年点查时,工作人员用同样认真的态度登记每件器物,这种平等性使故宫成为真正的文化共同体。木凳的磨损痕迹证明,真正能抵御时间侵蚀的,往往是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器物。
如今,在故宫最新展览中,木凳与乾隆刀共同入选“文明长河”单元。通过AR技术,观众可看到木凳在1925年的点查现场,也能360度观赏乾隆刀的錾刻细节。这种虚实结合的展示方式,使“天字一号”从物理编号升华为文化符号。当游客在午门展厅凝视这张木凳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板凳,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