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对中国加征24%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
【美对中国加征24%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10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证实,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磋商中达成重要共识: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地区)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并继续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24%对等关税一年,中方同步调整反制措施。这一结果标志着持续数年的中美贸易战迎来关键转折点,也为全球产业链注入稳定预期。自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贸易战迅速升温。2月,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能源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此后,双方关税战不断升级:3月美国将关税翻倍至20%,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4月美国对全球180多国实施“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中国同步反击至34%;至4月12日,中方对美关税一度提高至125%。贸易战外溢效应显著。美国取消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跨境电商成本激增;中国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直接冲击美国物流业。科技领域,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与中国的稀土反制形成对峙,全球产业链被迫重构。据统计,2025年1-9月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涨6.2%,普通家庭每月因关税多支出186美元,民生压力加剧。此次吉隆坡磋商的突破,源于美方难以承受的内外压力。经济层面,美国90%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稀土管制直接冲击新能源、军工等关键领域;失去中国大豆订单后,美国豆农预计损失数百亿美元,农业州选民态度直接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政治层面,2018年贸易战曾导致共和党丢掉众议院控制权,若2026年再次失利,特朗普政府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政治挑战。磋商成果覆盖多领域:除关税暂停外,美方暂停实施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中方相应暂停反制措施;美方暂停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同步暂停相关反制。更引人注目的是,美方原计划11月1日生效的“100%关税”被移出讨论范围,显示特朗普政府在现实压力下选择战术性调整。
在此轮博弈中,中方展现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坚定立场。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从2018年起逐步构建反制体系:对美大豆、汽车、化工品加征关税,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同时,中方积极拓展多边贸易网络,2025年对东盟出口增长13%,对欧盟工业机器人出口激增81%,对美出口占比下降10.9%的情况下仍保持5859.64亿美元贸易顺差。
此次磋商中,中方未在核心利益上让步,但通过务实谈判争取到战略空间。例如,中方或扩大采购美国大豆以缓解其农业压力,同时将稀土出口管制推迟一年,为国内产业升级争取时间。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提供保障。
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对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吉隆坡磋商后,全球股市普遍上涨,国际油价回落,显示市场对贸易战降级的积极预期。外资用行动投票:2025年1-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737.5亿元,9月当月同比增长11.2%。日本、阿联酋、英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5.5%、48.7%、21.1%,印证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更深远的是,中美博弈推动全球贸易体系向多极化演变。中国与东盟、欧盟、中东的合作深化,RCEP框架下区域产业链加速整合。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数据,2025年9月银行结售汇顺差达510亿美元,创2020年12月以来新高,显示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核心地位。
尽管此次磋商取得突破,但中美经贸关系仍面临挑战。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稳定性存疑,其“美国优先”理念未变,未来或因国内政治需要再次调整对华策略。中方需清醒认识到,暂时的缓和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转向。
中国应把握战略机遇期,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加速突破,降低对美技术依赖。同时,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拓展新兴市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正如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共同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磋商成果,需要双方相向而行。”
这场历时数年的贸易战,既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战略定力的考验。当关税硝烟渐散,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强大的实力,站在了全球贸易新格局的潮头。未来之路,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