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子女为老人做断舍离收出384个塑料袋 卖出500元废品,专家:囤积癖来源于“心荒”!!
创始人
2025-10-31 11:03:11
0

  子女为老人做断舍离收出384个塑料袋

  【子女为老人做断舍离收出384个塑料袋】10月30日消息,子女为老人做“断舍离”,用时3天厨房里收拾出384个塑料袋,当事人表示“妈妈年轻时桌上插满鲜花,现在堆的是保健品,姥姥的小院卖出500元废品“,甚至,母亲对三四十年前结婚时用的旧被罩情深难舍,在收拾整理时,一边激动地争辩,一边忍不住潸然泪下。另一位协助家中长辈进行“断舍离”的网友也分享道:姥姥总是吃力地拖着捆扎得严严实实的废品往家走,甚至不惜翻找垃圾桶,里面装着数不清的啤酒瓶、历经多次改版的小学教材、泡沫板,还有狗食等杂物。最终,姥姥将大部分物品变卖,换得了500多元钱!...这些数字背后是老人难舍的情感与记忆。“每个当妈的都有个塞满塑料袋的塑料袋。”推开王淑芬(化名)家门,只见客厅过道被纸箱挤占,餐桌堆满旧报纸和药盒,沙发衣物如山。此景在老年群体中常见。囤积障碍是以难以丢弃物品为主的精神障碍,患病率约1.5%,或影响2%-6%人口。年龄与囤积行为相关,老年人群患病率为中青年3倍,不加干预会慢性加重。“他们拾的不是‘荒’,而是‘心荒’。”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苗看来,“囤积症”的起因可能是心理的代偿和情感的缺失。安全感与掌控感是囤积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囤积行为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万一用得上呢?”这种心理就像为生活上了保险,通过物品的积累获得对未知的掌控感。恋旧心理使旧物在老人眼中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睹物生情,这些旧物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与往昔岁月紧密相连,更是他们人生意义在物质层面的具象化象征。否定旧物,无异于否定老人走过的漫漫人生路,抹杀他们曾经的过往。87岁的茉莉阿嬤,居住在仅有4坪大的房间里,却堆满了大大小小23条棉被,其中几条甚至从未拆开过包装。她的柜子里,还珍藏着国小孙子1、2岁时的衣物、鞋履与玩具,每一件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代偿心理在其中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老年人历经饥荒与战争的洗礼,饥饿感作为对生存本能的直接威胁,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因此,在物质充裕的当下,他们往往会通过“过度”囤积的方式,来缓解往昔的焦虑情绪,进行自我疗愈与安抚。

  “破家值万贯”这句俗语,深刻揭示了老一辈人对物品价值的独到见解。即便一个家庭看似破败或贫穷,但若细细盘点其中的物品与家产,或许会发现它们竟蕴含着不菲的价值。此言意在强调,即便是微不足道之物,汇聚起来也可能价值连城。与之相呼应的俗语“一搬三年穷”,同样反映了类似的观念。它指的是,穷人家的东西虽看似不值钱,但每一样都不可或缺,搬家时难免会有丢失或损坏,长期下来难以添置齐全。这些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老人们对每一件物品都倍加珍惜,无论是塑料袋还是旧罐头瓶,在他们眼中都承载着无法替代的情感与价值。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医师赵静指出,老年人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老化也是导致囤货行为的原因之一。执行功能下降会让老年人难以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分不清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一位老人无奈地说:“有时候我也想收拾,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此外,一些老年疾病也可能会加剧囤积行为。赵静指出,老年痴呆、抑郁和强迫性的囤积行为都与囤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子女们试图为老人进行“断舍离”时,常常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和情感冲突。博主@是一只小豆豆说,丢东西发生争执后,她与母亲相视哭泣,母亲不愿意扔三四十年前结婚时的旧被子。喜欢在直播间整箱整箱地购置廉价无用之物。直接让老人丢弃物品是最糟糕的建议,资深照护师王女士告诉记者,“这就像要求一个人删除自己的历史。”

  她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独居的周女士在子女强行清理其“破烂”后,出现了持续两个月的失眠和抑郁情绪,“那些被扔掉的布头是她给孙子做虎头鞋的剩余材料,对她而言是祖母身份的象征。”成功的断舍离需要策略和耐心。在帮助87岁的茉莉阿嬤改造房间时,社工发现阿嬤最大的生活期待是“家里有个地方可以禱告”。找到这个动力需求后,他们终于可以展开空间美学改造之路。生活的每个区域兼具重点与收纳,设计了再見堆和留下堆。

  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囤积行为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长辈的囤积往往体现着“实用主义”。老一辈成长于物质匮乏年代,囤积是生存智慧。旧衣服改抹布、罐头瓶当水杯,体现“物尽其用”的实用哲学。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习惯是“稀缺心态”的延续——对资源不足的长期焦虑,转化为对物品的过度珍惜。

  相比之下,年轻人的收藏更注重“情绪价值”。年轻一代更注重物品的符号意义。奶茶袋代表“小确幸”,电影票根定格美好瞬间,鞋盒象征潮流身份...年轻人通过收藏“将工业品私人化”,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寻找个性表达。

  但无论是哪一代人,都需要警惕从适度收藏到病态囤积的界限。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囤积障碍的核心特征包括:持续难以丢弃物品,即使它们毫无价值;因囤积导致生活空间混乱,影响正常起居;伴有强烈的囤积焦虑,且无法自我控制。

  小蒋最终花了三天时间,只把厨房和客厅的部分地方“断舍离”干净了。她临走前与妈妈约定,要维持好环境的整洁,过年回来要检查。而小恺的姥姥在卖掉500元废品后,还搬来小木凳,坐在干净的门廊间,穿堂风吹得姥姥的短衫鼓鼓的。她说明天请邻居婆婆来家玩,“这不比坐在空调房里凉快”。清理空间不只是减少安全隐患,更是为老人的心灵腾出呼吸的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老年人开始尝试将情感物品数字化保存。这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能让回忆更长久。正如77岁的宋先生所言:“囤积的旧物就像心理上的血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