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近日,故宫博物馆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向记者介绍: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进入故宫开始点查,在乾清宫右转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个板凳,所以它就成了天字一号文物。故宫的“天字一号”文物是一张普通的板凳,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其实,这背后关联着故宫一段重要的历史和一个沿用百年的文物编码体系。这张被编为“天字一号”的文物,是一张高42厘米、宽38厘米的朱漆木凳。它之所以能获得这个编号,主要是因为它在故宫文物清点时的“地理位置”和一套严谨的编码系统。1924年,溥仪迁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应运而生,随即着手对宫中文物展开系统性的清点核查工作。1925年,该委员会独具匠心地决定采用《千字文》作为文物编号体系。这套编号体系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其开篇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每一个字都精准对应着故宫内特定的宫殿或区域。举例来说,乾清宫被赋予了“天”字,坤宁宫对应着“地”字,而交泰殿则与“荒”字相匹配。当清点人员初次踏入乾清宫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张放置于门内的二层木踏凳。于是,按照既定的编码规则,它自然而然地被编号为“天字一号”。这套编号方法极为精妙,既借助《千字文》中不重复的字确保了编号的独一无二,又能通过编号追溯文物最初存放的位置。
唯一性保障:1000个不重复汉字确保每件文物独立编号,1924年点查时登记的117万件文物均拥有唯一坐标。这种编码方式比西方博物馆常用的数字编号更具文化辨识度,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编号“中字一号”、沈阳故宫的“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编号“宇字七百二十三号”均沿用此体系。
空间定位功能:方位字暗含文物原始位置,如“地字十五号”青铜鼎必出自坤宁宫,“玄字三号”瓷瓶定存于某处偏殿。这种“文字GPS”系统,使现代研究者能精准还原文物历史位置。故宫古建部通过对比1925年点查报告与现存建筑布局,发现90%以上文物编号与原始位置吻合。
文化传承仪式:当学者们手持毛笔在《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上书写“天字一至二,二层木踏登二个”时,他们不仅是在登记文物,更是在用古老智慧梳理紫禁城千年文脉。这种文化仪式感,在数字化时代依然延续——故宫现采用“十二位数字编码+分类标签”系统,但每件文物的原始《千字文》编号仍被完整保留。
当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个"天字第一号"文物时,会发现其精妙之处远超想象。通体采用珍贵的文竹包镶工艺,束腰处开有细长的矩形开光,四腿作鼓腿膨牙式,每条腿上均点缀着长方形透孔。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明清时期宫廷家具的极致匠心——看似简单的结构中,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透孔设计暗合"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文竹包镶则体现了"君子比德于竹"的文人意趣。
在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这类文竹家具被称为"巧木作",其制作工艺堪称当时家具制作的巅峰。工匠们需选取三年生的优质毛竹,经过蒸煮、晾晒、打磨等数十道工序,方能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更为精妙的是,这个踏凳的尺寸比例严格遵循"黄金分割",二层踏板的间距恰好符合人体工学,既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性,又暗合了"天子临朝"的威仪要求。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个踏凳在清代宫廷中实际承担着"顶门凳"的功能。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紫禁城时,这个看似平凡的木凳,便是侍卫们开启宫门的第一道工具。它见证了无数个黎明时分的更替,记录了王朝兴衰的点点滴滴。正如梁金生研究员所言:"这个踏凳虽无金玉之贵,却承载着紫禁城最真实的烟火气,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宫廷史。"
1925年10月10日,当故宫博物院正式向公众开放时,这个曾经的"顶门凳"以"天字第一号"的身份,成为了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起点。在《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泛黄纸页上,这个编号为"天字一至二,二层木踏登二个"的文物,与无数奇珍异宝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天字第一号"传统认知的颠覆,更是对"文物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随后的百年岁月里,这个踏凳见证了故宫从皇家禁地到公共博物馆的华丽转身。1933年,当北平面临战火威胁时,它与其他百万件文物一起踏上南迁之路,在颠沛流离中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火种。1949年后,它又以"镇馆之宝"的身份,向世界展示着新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正如故宫前院长郑欣淼所说:"这个踏凳虽小,却是故宫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瑰宝,不在于其物质价值,而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如今,这个"天字第一号"文物静静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中,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作共同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追求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珍视那些璀璨夺目的明珠,也要呵护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普通之物"。
站在这个"天字第一号"踏凳前,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拥有多少价值连城的珍宝,而在于能否读懂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在于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守护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平凡之物。这个看似幽默的"天字第一号",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它既有着"九天阊阖开宫殿"的恢弘气度,也有着"一砖一瓦总关情"的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普通的木踏凳,无疑是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