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照出全家发光源头竟是洗衣粉
【女子照出全家发光源头竟是洗衣粉】10月28日,浙江温州,因孩子确诊白癜风需用紫光灯治疗,家长王女士用紫光灯在家照射后,发现全家人身上都有荧光,找来找去发现洗衣粉袋子里会发光,并且洗衣机周边还有很多残留的荧光。一束紫光灯下,全家人的衣服和身体都发出幽幽蓝光,眼前的景象让王女士瞠目结舌。她寻找光源的过程,恰似一场扣人心弦的侦探剧——层层抽丝剥茧后,最终将线索锁定在了家中最寻常的物品上——洗衣粉。据王女士描述,邻居家用洗衣粉清洗的衣物在紫光灯下会显现出荧光反应,而日常使用洗衣液的妹妹家,用紫光灯照射后却未出现任何荧光痕迹。有网友表示:“洗衣粉和洗衣液都有可能有荧光,这个与洗衣产品的状态无关,以洗衣产品的品牌有关,这个视频完全就误导,想让大家都用洗衣液,因为洗衣粉比洗衣液便宜好用还经用!”但王女士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的个例。近年来,随着紫光灯和荧光检测笔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其价格亲民、操作简便的特点让它们迅速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用这些工具对自己和家人的衣物、用品进行检测,结果意外发现,不少物品在紫光灯的照射下竟呈现出“发光”的现象,这一发现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和不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衣物发光”“荧光剂检测”等类似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动辄就突破百万次大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看到这一市场热点,一些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纷纷在电商平台上兜售起“荧光检测笔”来。这些检测笔售价大多在40余元左右,虽然价格不算低廉,但月销量却轻松超过千件,足见消费者对此的关注和需求之高。然而,翻看这些检测笔的评论区,不难发现,里面充斥着消费者因检测出荧光反应而产生的焦虑和担忧留言,许多人表示对日常用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然而,对于这种用紫外灯检测荧光剂的方法,专家们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指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伪科学,并不能准确反映物品中荧光剂的真实情况。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雷就对此进行了解释:“紫外线灯只能判断物体表面是否有荧光反应,但它无法进一步鉴定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具体类别,更无法据此判断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事实上,荧光增白剂在洗涤产品中的应用并不罕见。
早在2019年,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就发布了一份比较试验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参与检测的30组洗衣液、洗衣粉样品中,竟有12款产品含有荧光增白剂。这些被检测出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洗衣液中,不乏蓝月亮深层洁净护理洗衣液(亮白增艳)、碧浪自然清新香型洗衣液、汰渍高效能洗衣液以及奥妙深层洁净洗衣液等知名品牌。而在洗衣粉方面,超能天然皂粉、立白天然柔护皂粉、奥妙深层洁净洗衣粉以及好爸爸天然亲肤洗衣粉等8组样品也同样被检测出含有荧光增白剂。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记者还随机选取了5款洗衣液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普通成人洗衣液在紫光灯的照射下确实呈现出非常强烈的荧光反应,而婴儿洗衣液和专用洗衣液则几乎没有出现荧光反应。
荧光增白剂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要在洗涤产品中添加它?通俗来说,荧光增白剂就像为衣物加上了一层“美颜滤镜”。它能够吸收光线中不可见的紫外光,并发出可见的蓝光,与织物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后,互补形成白光。这样,白色织物会显得更亮白,彩色衣物则变得更鲜艳。对于荧光剂的安全性,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1999年,欧洲化学工业协会和欧洲肥皂洗涤剂协会启动了“家用清洁产品的人类以及环境风险评估”项目,研究结果表明:衣物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在洗涤剂中长期使用是安全的。2007年10月,日本肥皂洗涤剂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也得出结论:衣物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对人体与环境都是安全的。
我国2008年发布的行业标准《QB/T 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中,也规定了可用于衣物洗涤剂的荧光增白剂种类。
尽管科学研究证明荧光剂是安全的,但消费者对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食品、食品包装纸、餐巾纸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在卫生巾、纸巾上也不能有荧光增白剂。这是因为在这些产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可能成为以次充好的手段。对于洗衣产品,荧光增白剂则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它主要解决衣物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泛黄问题,恢复衣物的亮白和鲜艳度。相比传统的化学漂白等手段,用荧光剂进行物理增白,是目前最环保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医生建议,特定人群可能需要谨慎选择。“对于敏感肌的皮肤或者皮肤屏障比较脆弱的人群可能要慎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龚桌表示。
面对荧光剂,消费者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恐慌,要么完全无视。实际上,理性看待才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荧光反应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酱油、白酒、咖啡等食品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荧光;虾、蟹、水母等海洋生物的甲壳中天然存在荧光物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一些天然氨基酸也具有荧光特性。“荧光增白剂的‘正名’之路,实为一场科学与谣言的拉锯战。”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平台筑牢信息过滤网,当权威声音穿透流量泡沫,当公众学会用理性取代盲从时,更多被误读的“化学成分”才能回归其本来的角色,默默服务于现代生活。
王女士的故事引起广泛共鸣的同时,也折射出公众对日常化学品既依赖又担忧的矛盾心态。从“味精致癌”、“千滚水有害”到“荧光剂有毒”,每一次恐慌都呼唤理性回归。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当权威声音穿透流量泡沫,当公众学会用理性取代盲从,这些被误读的化学成分才能回归其本来角色,默默服务于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