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2025年10月24日,河南郑州某汽车4S店内,一场关于新车质量的纠纷让消费者王先生陷入愤怒与无奈。当天,王先生花费23万元购买了一辆大众,却在提车手续完成后启动车辆时,仪表盘突然亮起“发动机故障”警示灯。更令他震惊的是,维修人员拆解后座检查时,竟发现座椅底部铁皮裸露,线路杂乱如废品回收站。“要是出了4S店再坏,我都没这么恶心!”王先生攥着购车合同的手微微发抖。他向记者展示手机拍摄的视频:未拆封的原厂塑料膜还裹着方向盘,后座却已被拆得只剩框架,露出锈迹斑斑的金属板。这一幕经网络传播后,迅速登上百度热搜,网友怒斥:“这哪是新车?分明是4S店的‘盲盒陷阱’!”
事件发酵后,4S店售后经理李某的回应更添争议。他先是声称“故障可能因运输颠簸导致传感器松动”,后又改口“需拆解发动机进一步检测”。当王先生要求退换车时,李某竟搬出《汽车三包规定》称:“未完成上牌手续的车辆不适用退换条款。”
“他们从始至终没提过解决方案,只让我等总部答复。”王先生出示的聊天记录显示,4S店客服在事件曝光后直接关闭了他的咨询窗口。更讽刺的是,记者暗访该店时发现,展厅内另一辆同款车型的引擎盖下,竟塞着半块没拆封的方便面包装袋。
无独有偶,2025年9月,江西南昌的杨女士在广汽丰田4S店提车时也类似闹剧。她购买的丰田威兰达双擎在前往车管所途中突然剧烈抖动,仪表盘显示“请检查发动机”。经查,该车生产日期为当年5月,且此前作为展车供顾客频繁试坐,座椅已出现明显塌陷。
“销售员被我追问是否展车时,他笑着不回答,现在却说‘沉默就是默认’。”杨女士的遭遇与王先生如出一辙。南昌市青山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明确表示:“展车因长期展示可能存在部件损耗,属于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信息,经营者必须明确告知。”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汽车消费投诉42.3万件,其中“质量问题”“合同欺诈”“信息隐瞒”占比超60%。某品牌4S店离职销售向记者透露:“展车当新车卖能多赚3%-5%利润,很多店都这么干。”
面对4S店的推诿,王先生选择向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但执法人员坦言:“根据现行法规,车辆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为‘重大质量问题’才能强制退换,而单次检测费用就达8000-1.5万元。”
湖南宇元律师事务所罗理事律师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对商品瑕疵有告知义务。但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因举证困难、耗时过长而放弃维权。”他建议购车时全程录音录像,将销售承诺写入合同,并保留宣传资料作为证据。
就在王先生事件引发关注的同时,湖北襄阳交警披露的一起案例更令人警醒。2025年10月22日,驾驶员白某因在短视频平台炫耀“双手离盘智驾”被处罚。视频中,他边开车边吃零食、抛空瓶,甚至将脚搭在仪表台上。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其处以驾驶证记3分、罚款200元。
“再智能的车也不是‘无人驾驶’!”襄阳交警支队负责人强调,当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某新能源车企工程师透露:“部分消费者误将‘车道保持’当‘自动驾驶’,今年我们已收到23起因过度依赖智驾引发的追尾事故报告。”
针对频发的汽车质量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启动专项整治行动。2025年10月,新修订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正式实施,明确将“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纳入三包范围,并要求4S店在交车时提供完整的PDI检测报告。
“消费者有权知道车辆的全部历史。”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我们正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消费信用平台,未来购车可扫码查询车辆维修、保险、事故记录。”
事件持续发酵后,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购车糟心事:
“我提的宝马iX3一年修了7次,4S店和厂家互相踢皮球!”
“展车当新车卖算欺诈,那库存两年的‘新车’算不算?”
“建议立法:未明确告知展车身份的,按欺诈三倍赔偿!”
在某汽车论坛发起的投票中,92%的参与者认为“应建立购车7天无理由退换制度”,87%的人支持“对隐瞒车辆信息的4S店实施重罚”。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8亿辆,但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信任度却连续三年下滑。“我们不怕车有问题,怕的是商家藏着掖着。”王先生的话道出了千万消费者的心声。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可以不断迭代,但诚信经营的红线绝不能模糊。毕竟,再先进的智驾系统,也替代不了商家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
截至发稿时,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王先生事件,涉事4S店被要求暂停新车销售业务。这场风波能否成为整治汽车消费乱象的转折点?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