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10月24日,河南一男子花费23万新买一辆国产SUV还没开出4S店就出现故障。维修后后座被拆得只剩铁皮,让车主既糟心又心疼。他表示:“要是出了4S店再坏,我都没这么恶心。” 据悉,完成提车手续后,他启动车辆时,仪表盘突然亮起“发动机故障”警示灯,车辆尚未驶出4S店。维修人员拆解后座检查时,发现座椅底部铁皮裸露,线路杂乱如废品回收站,后座被拆得只剩框架,露出锈迹斑斑的金属板。王先生拍摄的视频显示,未拆封的原厂塑料膜仍裹着方向盘,而后座已被破坏。售后经理李某最初称故障可能因“运输颠簸导致传感器松动”,后改口需“拆解发动机进一步检测”。当王先生驾驶着新购入的车辆前往4S店,以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为由要求退换时,却遭遇了4S店的明确拒绝。店方搬出《汽车三包规定》作为挡箭牌,声称由于王先生所购车辆尚未完成上牌手续,因此并不适用退换条款,态度强硬且毫无协商余地。更令王先生气愤的是,在事件被曝光后,当他再次联系客服寻求解决方案时,客服人员竟然直接关闭了他的咨询窗口,对问题采取冷处理,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措施。
无奈之下,王先生将这段遭遇拍摄成视频并上传至网络。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事件很快便登上了百度热搜榜,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怒斥4S店的行为为“盲盒陷阱”,指责其利用消费者对汽车知识的缺乏,设置不合理的退换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
与此同时,有记者对该4S店进行了暗访。在展厅内,记者惊讶地发现另一辆同款车型的引擎盖下竟然塞着半块未拆封的方便面包装袋,这一发现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4S店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的质疑。
事件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引发公众对汽车消费领域系统性乱象的声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消费投诉超42万件,其中“质量问题”“合同欺诈”“信息隐瞒”占比超六成,而展车当新车卖、售后推诿、检测成本高昂等问题,更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滞后与法律保护的薄弱。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汽车消费投诉42.3万件,其中“质量问题”“合同欺诈”“信息隐瞒”占比超60%。某品牌4S店离职销售透露,展车当新车卖能多赚3%-5%利润,行业普遍存在此类现象。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涉事4S店被要求暂停新车销售业务。
根据现行法规,车辆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为“重大质量问题”才能强制退换,单次检测费用高达8000-1.5万元。律师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对商品瑕疵有告知义务,但现实中消费者常因举证困难、耗时过长而放弃维权。网友建议立法:未明确告知展车身份的按欺诈三倍赔偿,并呼吁建立购车7天无理由退换制度。
某品牌4S店离职销售透露,将展车充当新车销售可多赚3%-5%利润,且“行业普遍存在此类现象”。记者暗访发现,涉事4S店展厅内同款车型引擎盖下竟塞着未拆封的方便面包装袋,管理混乱可见一斑。这种将消费者权益视为“成本项”的短视行为,本质是资本逐利与道德底线失守的双重结果。而《汽车三包规定》中“未完成上牌手续不适用退换”的条款,更被4S店利用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导致消费者在购车初期即陷入维权困境。
现行法规要求车辆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为“重大质量问题”方可强制退换,但单次检测费用高达8000-1.5万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律师指出,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经营者对商品瑕疵的告知义务,但实践中消费者常因举证困难、流程繁琐而放弃维权。河南车主的遭遇便是典型:4S店先以“传感器松动”敷衍,后要求拆解发动机,最终以“未上牌”为由拒绝退换,整个过程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网友建议“未明确告知展车身份按欺诈三倍赔偿”,并呼吁建立“购车7天无理由退换制度”,直指当前法律对消费者保护的不足。事实上,欧盟、日本等地区早已实施类似制度,通过倒逼企业规范经营,有效降低了消费纠纷。国内若能借鉴此经验,将“信息透明”与“退换便利”纳入法律强制条款,可从源头遏制4S店的欺诈行为。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需强化事前预防与事后追责。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暂停涉事4S店新车销售业务的举措值得肯定,但更需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展车管理、合同条款、售后流程进行全链条监管。此外,可推动建立公益性检测平台,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让“重大质量问题”的鉴定不再成为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天堑”。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质量与售后直接关乎民生福祉。当“盲盒陷阱”“展车当新车卖”成为行业潜规则,当消费者提车时需“赌运气”,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会动摇市场对国产汽车的信任基础。唯有通过法律完善划定底线、监管升级压实责任、企业自律重塑诚信,方能构建健康有序的汽车消费生态,让“买车”回归“消费”本质,而非“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