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患“强迫症” 每晚用酒精洗腿
【大学生患“强迫症” 每晚用酒精洗腿】2025年10消息,据报道,浙江某高校18岁护理专业女生田田因每晚使用6瓶酒精(约3000ml/次,远超医学建议的20ml/次)持续冲洗小腿两小时,去仍觉得脏,最终被确诊为强迫症。这一行为背后,是他深陷“细菌会致癌”的灾难化思维而难以自拔。即便皮肤因酒精的强烈刺激,已经出现发红、脱皮的症状,他依然无法凭借理性逻辑说服自己停下这种不当行为。之后,在家长的忧心忡忡与悉心陪伴下,田田怀着忐忑又有些抗拒的心情,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这座在精神卫生领域颇具权威的医院,承载着无数患者重归健康的希望。田田和家长穿过医院长长的走廊,最终走进了心身三科(强迫障碍)主任、主任医师唐文新的诊室。诊室里布置简洁而温馨,柔和的光线洒在办公桌上,各类医学书籍和资料整齐摆放。唐医生面带和蔼的微笑,轻声让田田坐下,开始耐心地向她询问相关情况。没想到,田田竟理直气壮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透着一丝不屑,大声表示:“我可是学护理专业的,那些常识我都懂,是他们不懂!”那语气,仿佛自己已然掌握了所有真理。
然而,唐医生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并没有被田田的话所影响。他通过一系列专业的问诊、观察和评估,经过细致入微的专业诊断,最终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田田的这种看似“有理有据”的行为属于强迫症中的重复清洁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鲜见。许多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心理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容易出现类似的强迫症状。对于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采取药物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手段,才能有效缓解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专家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无法自控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且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像导致无法正常上学、工作,或者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等,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一个看似有理有据,实则荒谬至极的担忧——“细菌会致癌”。这个在大多数人脑海中不过一闪而过、很快就被理性抛诸脑后的念头,却在田田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它如同一个邪恶的种子,不断汲取田田内心的焦虑与恐惧作为养分,最终演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灾难化思维。对于田田来说,即便每晚已经用到了第六瓶酒精,疯狂地擦拭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试图将所有“可能致癌的细菌”消灭殆尽,可她的内心依旧无法获得片刻安宁。
内心深处仍有个声音在疯狂嘶吼:“还是不够干净!”即便理智告诉她,3000ml的酒精用量早已远远超过了医学建议的20ml,即便皮肤已经因过度清洁而发出疼痛的警报,那份对细菌的恐惧依旧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越勒越紧,让她无法挣脱。唐文新主任解释道,这正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患者的思维仿佛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明知这种想法不合理,却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跳出这个怪圈。
在精神医学领域,田田的行为被归类为“强迫症中的重复清洁行为”。这远非普通的爱干净,而是一套必须严格执行的“清洁仪式”。普通人洗完手会觉得“干净了”,而强迫症患者即使洗了十遍,仍可能觉得“还不够”。这种永远无法达到的“安全标准”,让简单的清洁变成了无尽的精神消耗。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学业压力、环境适应问题、对健康的过度关注,都可能成为诱因。田田所在的护理专业,对无菌操作的高要求,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了她的细菌恐惧。
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爱干净和需要干预的强迫症呢?唐文新主任指出了几个关键信号:行为是否无法自控、是否花费过多时间、是否引起痛苦、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当你的清洁行为开始“绑架”你的时间和情绪时,就该警惕了。田田的案例中,每晚两小时的酒精冲洗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健康——这显然越过了正常界限。
幸运的是,强迫症并非无药可救。目前,药物与认知行为治疗的结合被证明是有效的干预方式。通过专业帮助,患者可以学会识别那些“骗人”的强迫思维,逐步减少强迫行为。对于田田和许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来说,治疗不是要变得“邋遢”,而是要重新获得对清洁行为的自主权——想洗的时候洗,不想洗的时候可以不洗。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也陷入了类似的“清洁循环”,请记住:真正的健康不是创造一个无菌环境,而是在有菌的世界里依然能自在生活。当爱干净变成心灵的枷锁,勇敢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