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机场深夜致歉 郑智化回应
【深圳机场深夜致歉 郑智化回应】2025年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怒斥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态度恶劣。他描述,航班停靠远机位后,机场安排的升降车底板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高度差,导致其轮椅无法推进,双腿也无法跨入机舱。更令他愤怒的是,操作升降车的司机拒绝调整升降板高度,冷眼旁观他“连滚带爬”蹭进机舱。郑智化强调,自己作为有涵养的人,对这种“没人性”的行为忍无可忍。事件引爆舆论后,评论区成为残障人士“诉苦”现场。有轮椅使用者被公交车司机拒载,有视障者家属反映盲道被占,有听障人士抱怨公共服务窗口缺乏手语或文字提示。郑智化的遭遇虽为极端个案,但折射出8500万残障人士日常面临的“微缩版困境”。10月25日18:05,深圳机场在郑智化微博评论区留言致歉,表示已关注到情况,对现场服务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并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
随后,郑智化回应称,深圳机场已经对他个人提出道歉,他不再追究此事,相信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而非整个机场的问题,只希望借由此事,深圳机场能优化对残疾人士的服务和协助。
10月25日晚,深圳机场发布通报称,对郑智化反映的情况,机场高度重视,联合航空公司对现场保障情况快速进行了核实。10月25日下午,郑智化乘深航ZH9073从深圳飞台北,因近机位饱和,航班远机位停靠。登机时,为防保障设备刮碰飞机,登机车与舱门需保持20cm高度差,给轮椅旅客登机带来不便。最终,郑智化在1名地服和1名机组人员协助下,通过登机车安全进客舱。
对此,深圳机场表示,针对这次登机保障出现的不足,机场联合航司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轮椅旅客服务保障流程和措施:自10月25日晚间起,将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对于确实无法靠桥的航班,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数量由1名增加至2名,强化现场保障能力;试点启用前期已研发测试的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解决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及廊桥与飞机舱门高度差给轮椅旅客登机带来的不便,更好地帮助旅客安全顺畅登机。
对于此次服务保障带来的不便,深圳机场再次表示歉意。
2025年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的遭遇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位轮椅上的歌者,在登机时遭遇升降车底板与机舱门的高度差“鸿沟”,操作司机冷漠拒绝调整,让他只能“连滚带爬”蹭进机舱。这一事件,不仅刺痛了郑智化,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大陆在残疾人关怀方面与香港、台湾存在的温度落差。
数据里的“冷”与“热”
从数据上看,中国大陆在残疾人保障方面的投入和成效与香港、台湾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在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方面,香港堪称典范。根据相关统计,香港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超过90%,无论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还是宁静的社区街道,盲道、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台湾地区也不逊色,其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到了85%左右,为残疾人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反观中国大陆,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力度,但整体覆盖率仍有待提高。以一些二三线城市为例,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可能还不到60%。在一些老旧小区,甚至很难看到完善的无障碍通道,残疾人想要自由出行,往往面临重重困难。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差距同样显著。香港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职业培训,残疾人的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许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且给予他们与正常员工同等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台湾地区的残疾人就业率也接近55%,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接纳度较高。
而在中国大陆,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但实际就业率仍然偏低,大约在40%左右。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对残疾人存在偏见和顾虑,担心他们无法胜任工作,或者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这种观念导致许多残疾人被拒之门外,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残疾人遭遇的差别对待更是屡见不鲜。就像郑智化事件后评论区成为残障人士“诉苦”现场那样,无数残疾人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在公共交通领域,差别对待尤为明显。在一些城市,公交车司机对轮椅使用者拒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司机以各种理由拒绝让轮椅上车,比如担心轮椅占用过多空间影响其他乘客,或者觉得上下轮椅麻烦。而对于视障者来说,盲道被占更是家常便饭。原本为视障者设计的盲道,常常被电动车、汽车、摊位等占据,视障者只能小心翼翼地在障碍物间摸索前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听障人士在公共服务窗口也常常遇到难题,很多窗口缺乏手语或文字提示,他们无法准确获取信息,办理业务变得困难重重。
在教育方面,残疾人也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虽然国家推行了融合教育,但很多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有限。一些学校担心残疾学生会影响教学秩序,或者缺乏相应的师资和资源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因此对残疾学生的入学申请设置各种障碍。而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衡,很多残疾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去上学,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中国大陆在残疾人关怀方面与香港、台湾存在温度落差,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观念来看,部分人对残疾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和照顾,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具有平等权利和能力的个体。这种观念导致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不高,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对他们存在偏见。政策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政策,但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的情况。一些地方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执行不够有力,导致政策无法真正惠及残疾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影响了残疾人保障工作的推进。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人服务,导致残疾人在这些地区的生活更加困难。
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的遭遇,只是8500万残障人士日常面临“微缩版困境”的一个缩影。要缩小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在残疾人关怀方面的温度落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从转变社会观念入手,加强对残疾人的宣传和教育,让社会更加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能力,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各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人服务的投入,提高无障碍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残疾人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才能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残疾人铺就一条充满温度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