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
【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每年冬天还没到,一场关于“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大赛就会准时上演。有人翻出“史上最冷冬天”的传闻瑟瑟发抖,有人看着衣柜里的薄羽绒服陷入沉思。今年,中国气象局终于携“权威答案”登场:这个冬天,我国气温预计与常年同期持平或略偏高,不过——冷暖变化将极为显著,气温走势犹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10月23日传来消息,“今冬是否会遭遇超级冷冬”这一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披露,基于当前的预测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总体上将以接近常年同期或偏暖为主,但气温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冷暖交替频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解释道,在气象学领域,冷冬与暖冬并非用于预测的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定性标签”。这意味着,“冷冬”与“暖冬”在气象学中更像是“事后诸葛亮”的论断,唯有当全国超过半数的气象站点记录的冬季平均气温达到特定标准时,才能被正式认定为冷冬或暖冬。简而言之,在冬季结束之前,谁也无法轻易给出定论。
更令人感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仅出现过6次冷冬,且均发生在2012年之前。在全球变暖的“持续升温”背景下,冬季整体偏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根据科学的定义与判定标准,在全国的气象观测网络中,只有当超过半数(即占比超过50%)的气象观测台站记录的冬季平均气温数据,同时满足冷冬或暖冬的量化判定条件时,该年度的冬季气候才会被官方正式认定为冷冬或暖冬。这一判定过程严格基于长期、系统的气象观测数据,确保了结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信息显示,自90年代初我国建气候监测体系至今,全国有6个冷冬年份,均出现在2012年前,此后无新确认冷冬。气候专家章大全指出,全球变暖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另一方面,受全球气候系统复杂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尤为显著,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这一变化导致中纬度地区南北温差减小,进而使得西风带大气环流强度减弱,对区域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章大全点出一个关键矛盾:北极升温速度远快于其他地区,导致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环流减弱。简单来说,原本规规矩矩的冷空气如今变得“躁动不安”,可能突然南下搞偷袭,也可能长期“躺平”让暖空气占上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能一边经历“史上最暖12月”,一边又在寒潮中冻到怀疑人生。例如2020年的“霸王级寒潮”,以及去年初春的剧烈降温,都是冷暖剧烈波动的典型案例。这解释了为何总觉“天气忽冷忽热难穿衣”,整体变暖但极端冷暖更频发,降温刺骨回暖似春。今冬或要适应气温“过山车”。专家提醒关注强降温、升温的不利影响,老人、儿童等要防寒,农业防低温冻害。今冬降温真实,秋衣秋裤备好,冷暖波动时代,灵活穿衣是王道!
这几天的天气,宛如搭乘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起伏跌宕得让人猝不及防!就在前几天,人们还身着轻便的短袖,惬意地吹着风扇纳凉,可一夜之间,寒意骤降,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催促着大家翻箱倒柜,去寻找那久未谋面的秋裤。南方的朋友们纷纷在朋友圈里开启“哀嚎”模式,有人感慨:“这天气变脸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让人毫无招架之力!”还有人兴奋地宣布:“我那条珍藏多年的秋裤,终于在今天闪亮登场,派上大用场啦!”
漫步在南方城市的街头,那种“一夜入冬”的奇妙感觉扑面而来。昨日里,街头巷尾还是一片夏末的轻快装扮,人们穿着短袖、裙子,尽情享受着夏日的余温。然而今天,画风突变,羽绒服、厚外套成了街头的主流风景。就连平日里那位一直秉持“要风度不要温度”理念的同事,今天也悄悄地套上了高领毛衣,默默地加入了保暖大军。公交车上,人们裹得严严实实,宛如一个个移动的“棉球”,大家互相打量着彼此的冬装,眼神中透着一种默契,仿佛正共同参与一场毫无预兆却又精彩纷呈的冬季时装秀。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穿秋裤了”——这句原本带着调侃意味的话,如今成了最真实的写照,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寒冷,实在让人顶不住了!网友们也纷纷开启幽默模式,调侃道:“这天气,秋裤可不是你想不穿就能不穿的,那是老天爷拿着‘寒冷大棒’,硬逼着你穿上呢!”这场毫无征兆的降温,就像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让“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引发了全民的热烈讨论。
这个冬天,或许没有传说中的“超级冷冬”,但注定是一场关于温度的“游击战”。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给季节贴标签,而是学会在变幻中保持从容,或许才是应对未来气候的智慧。毕竟,与天气打交道这么多年,人类早该明白:大自然从不按剧本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