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辞去月薪8千工作摆摊日入破千
【小伙辞去月薪8千工作摆摊日入破千】近日,武汉汉口学院旁的小吃街上,一辆粉色摊车前围满年轻人。27岁的张同学(化名)正麻利地捏着麻糍,将裹满黄豆粉的糯米团递给顾客,运动相机记录下他额头渗出的汗珠与嘴角的笑意。三个月前,他还是宁波一家公司的销售,如今却靠摆摊实现日入破千。这场看似“冒险”的转型,实则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职业路径的重新思考。2020年,张同学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后,进入宁波一家汽车装饰公司担任销售,底薪6000元加提成,月薪稳定在8000元左右。朝九晚五的生活、规律的报表与客户电话,却让他逐渐陷入迷茫。“每天对着电脑屏幕,三点一线像按了重复键,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他回忆道,“年轻嘛,总想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2025年初,张同学决定辞职。他花一个月时间在宁波学习烘焙,将一辆三轮车改装成粉色摊车,取名“麻糍主理人”。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在杭州湾新区集市,他每天仅能卖出300元,去掉糯米、奶酪、水果等成本后几乎不赚钱。“那时候天天失眠,看着粉色摊车都觉得刺眼,家人也劝我‘找份正经工作’,说大学白读了。”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市场调研。张同学发现,武汉高校密集、年轻人集中,对网红小吃的接受度极高。他连夜制作了一份详细的《麻糍摊选址指南》,分析七所高校的作息表、周边商铺租金,甚至翻遍学生社交平台的“吃货”话题。2025年7月,他带着粉色摊车和全部积蓄重返武汉,在汉口学院附近重新出摊。这一次,命运终于垂青。他推出芒果、芭乐、榴莲等十几种口味,搭配奥利奥碎、椰蓉等配料,一份麻糍售价12-18元。每天清晨7点,他和从黄冈赶来的母亲开始备料:切水果、揉糯米团、熬制奶酪。下午5点出摊后,摊位前常排起50人长队,最晚时到凌晨才收工。“今天卖出了上百只麻糍。”张同学擦着汗笑道。
粉色摊车是张同学的“秘密武器”。“年轻人喜欢这种反差感。”他解释道。更关键的是,他借鉴了景德镇“鸡排哥”的经验——那位摆摊30年的大叔靠“6块钱鸡排吃出600元服务体验”圈粉94万,坚持给学生便宜1元,还记住老顾客的口味。
如今,张同学也学着“鸡排哥”的样子,边做麻糍边和客人闲聊。“有学生专门坐半小时车来打卡,说‘麻糍软糯,老板说话也亲切’。”他展示手机里的客户群,“还有回头客催我出新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赚钱更让我踏实。”
张同学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家人极力反对:“上过大学的人,出来摆摊,学是不是白上了?”但随着生意好转,母亲从黄冈赶来帮忙裹粉打包,父亲也偶尔来摊位帮忙。现在,全家人的目标是“争取每天下午5点按时出摊”。
“看着他凌晨还在备料,手上全是烫伤和裂口,我们哪能不心疼?”母亲边打包麻糍边说,“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最重要的是他开心。”
张同学的野心不止于摆摊。他计划明年开一家实体店,扩充甜品种类,甚至打造自己的品牌。“鸡排哥说‘场面我控制得住’,我现在也懂了——控制场面的不是流量,是手里的活儿和心里的真诚。”他摸着粉色摊车说,“我想当武汉的‘麻糍哥’,靠味道和温度留住人。”
张同学的故事,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职业选择的深层思考。加盟星平台曾发布报告指出,月薪8000元在二三线城市已属高薪,但“稳定”背后可能是激情的消磨。而摆摊创业虽自由,却需承受收入波动、社会保障缺失等风险。
“重要的不是哪条路更好,而是哪条路更适合此时此刻的你。”职业规划师李琳分析,“有人适合在格子间运筹帷幄,有人则能在烟火气里掌控全场。张同学的成功,在于他精准定位了市场需求,并用持续努力将选择变成了机遇。”
夕阳下,粉色摊车的灯光亮起,张同学手中的麻糍冒着热气。这个曾经按部就班的“职场人”,如今在糯米香与笑声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从不是单行道,当感到困顿时,不妨看看四周——或许拐个弯,就能在一条意想不到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毕竟,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是只能走一条路,而是拥有“把任何一条选择的路,都走成康庄大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