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中考 十二年贯通式学校来了
【不用中考 十二年贯通式学校来了】近日,一则“不用中考,十二年贯通式学校来了”的消息在成都家长圈引发热议。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宣布,自2025年起在8所学校试点“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学生可自愿免中考直升高中。这场被家长称为“教育革命”的改革,既被视作缓解升学焦虑的良方,也因触及教育公平、资源分配等深层问题引发争议。10月18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在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等8所学校开展贯通培养试点。其中,5所学校试点“小初高12年一贯制”,3所学校试点“初高中6年一贯制”。每校在小一或初一年级设2个贯通班,每班不超过45人,学生就读期间单独组班,课程、师资、评价体系全面贯通。“贯通班不是学制改革,而是在现行‘6-3-3’学制框架内,通过课程重构、师资整合、评价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试点班级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例如,列五中学的贯通班在初中阶段即引入高中数学思维训练,解决“初中函数与高中导数脱节”问题;青羊区教科院附校的“素养贯通”课程允许学生选择人文、科技等路径,打破传统“一刀切”模式。“终于不用为中考‘卷’了!”家住青羊区的曹女士感慨。她的孩子今年秋季入读列五中学贯通班,免去了“初中毕业即分流”的压力。据试点学校反馈,报名人数远超计划,部分学校需摇号确定名额。
家长的期待源于改革对升学焦虑的直接缓解。2025年,成都市已有3.26万名指标到校生免中考升学,贯通培养进一步扩大免试范围。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试点学校中,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嘉祥外国语学校等传统强校占多数,民办校嘉祥系甚至要求贯通班学生通过校内评估,而公办校列五中学仅采用摇号。这种准入机制差异,让部分家长担忧“优质教育资源是否会流向少数群体”。
支持者认为,贯通培养是“因材施教的效率革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指出,PISA测试显示中国学生15岁后创新能力下降,分段式教育难辞其咎。列五中学的初高中联合教研证明,贯通模式能有效解决知识断层问题。该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初一即引入项目式学习,为高中研究性学习铺垫,符合多元智能理论。
反对者则警示“优质教育资源垄断风险”。某重点中学校长直言,试点名单中的强校可能形成“特权通道”,若贯通规模扩大,中考分流功能将被削弱,义务教育均衡化成果或倒退。德国三轨制教育的教训表明,过早分流可能导致阶层固化。
面对争议,成都市教育局强调“三个坚持”:坚持自愿参与,严禁考试掐尖;坚持动态调整,学生可自愿退出贯通班;坚持普惠导向,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列五中学的实践显示,贯通班三分之二教师拥有高中教学经历,打破传统学段师资边界;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数字化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评价体系涵盖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级制评语替代唯分数论。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筛选,而是照亮。”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改革旨在构建“小-初-高”长链条育人体系,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发展个性、规划生涯。下一步,成都将建立全国性贯通教育数据库,用长期追踪数据回答核心问题:贯通培养究竟是制造了新的教育特权,还是真正实现了“各得其所”的因材施教?
成都的改革,本质是对“教育功利化”的反思。当其他城市仍在“中考指挥棒”下内卷时,成都选择将基础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育人周期,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模式不仅减少应试训练的时间浪费,更让学生将精力投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
从国际视角看,K-12一贯制教育在美国等国家已有成熟实践,我国部分学校也曾进行类似探索。成都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框架下,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为破解“学段衔接断层”“升学焦虑蔓延”等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其他城市家长仍在为“小升初”“中考”奔波时,成都的孩子们已在贯通班的课堂上讨论人工智能伦理、设计社区环保方案。这场改革或许无法立即消除所有争议,但它至少证明:教育可以不必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而应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成长生态。成都的试点,终将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在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命加速的今天,基础教育该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贯通班的课堂里——当12年的时光被温柔串联,当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被精心呵护,教育的光芒,终将照亮更多人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