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外交部: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10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掷地有声地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们愿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一表态,既是对近期国际涉台杂音的严正回应,更是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可动摇的底线宣告。此次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自2022年10月以来,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台湾问题的内政属性。2023年3月,时任外交部长秦刚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确指出“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并强调“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这种将宪法精神与国际话语结合的表达,既彰显了法理权威,又传递了战略定力。2025年4月,针对菲律宾有关人士的涉台言论,发言人郭嘉昆直言“玩火者必自焚”,警告外部势力不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8月,菲律宾领导人再次发表错误言论时,中方重申“不容他人置喙”,形成对干涉行为的连续压制。这种高频度、多层次的回应,构建起中国在涉台问题上的“话语防火墙”。台湾问题的国际关注度,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的对台政策。2025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涉台言论中声称“对中方领导人关系充满信心”,并预告次年访华计划。对此,郭嘉昆明确指出,中美两国元首保持密切沟通是好事,但“元首外交不能替代原则立场”,要求美方“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落到实处,立即停止不负责任的言行”。
这种“对话与斗争并存”的策略,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2023年3月,时任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恩斯曾妄言“中方不想在台湾动武”,中方随即以“任何人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予以回击。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间,美方对台军售次数较前一周期增长37%,而中国海空力量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巡航频次同步提升42%,形成“以行动对行动”的博弈模式。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既有宪法依据,又有国际法支撑。2023年3月,秦刚外长援引《反分裂国家法》指出,若出现“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国家将“依宪依法行事”。这部2005年通过的法律,明确将“采用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作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选项,为军事手段划定了法律边界。
国际层面,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早已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025年,当个别国家试图在联合国体系内炒作涉台议题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引用该决议据理力争,使相关动议连续第18次未能进入表决程序。这种“法律战+道义战”的组合,压缩了外部干涉的空间。
在严词警告外部干涉的同时,中国始终保留和平统一的窗口。2025年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出“两岸社会融合指数”概念,通过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青年互动等维度量化统一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两岸贸易额突破3200亿美元,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依赖度达43%,经济纽带持续强化。
但和平不等于软弱。当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教育、修改课纲删减中国史内容时,大陆方面通过《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系统批驳“台独”史观;当“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策划军事冒险时,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联合利剑”系列演习,展示“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争取民心,又形成威慑。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正在重塑国际认知。2025年,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媒体刊发系列评论,指出“台湾问题本质是主权归属,而非人权民主议题”,呼吁国际社会尊重中国核心利益。这种来自全球南方的支持,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形成呼应,构建起反对干涉内政的国际共识。
在欧洲,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不应陷入美国对华战略陷阱”,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对华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这些表态背后,是中国与欧盟贸易额2024年突破8000亿美元的现实,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占据欧洲市场35%份额的经济影响力。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地域之争,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尊严之战。从宪法条文到海空巡航,从经贸融合到军事威慑,中国正在用全方位手段守护统一大业。那些试图在台湾问题上玩火的外部势力应当明白:当14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凝聚成钢,任何分裂图谋都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泡沫。正如秦刚外长所言:“对于两岸,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个家的完整,不容任何势力染指;这个家的未来,必将由全体中国人共同书写。在主权红线上,中国的坚定与克制同样鲜明——坚定的是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克制的是对同胞的深情厚意。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担当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