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啥时候吃上的南方特产
【北方人啥时候吃上的南方特产】从岭南荔枝到江南糕点,从西域瓜果到滇式火腿,曾经遥不可及的南方风味,如今已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寻常滋味。十年前,在北方超市想买一颗新鲜的南方荔枝都属奢侈,而今天,广西的百香果、云南的牛油果、广东的菠萝竟能次日直达北方餐桌。这场静悄悄的 “南味北迁” 革命,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改变我们生活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代为让杨贵妃尝到鲜荔枝,不知累死多少快马。千年后的今天,北方寻常百姓家也能轻松品尝到岭南的新鲜荔枝。这场变革的基础是交通物流的飞速发展。2018 年,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指导的 “大仓东移” 项目引发关注,该项目在济南、济宁、日照三地为喀什特色农副产品设立大仓,从喀什到华东的物流时间从原来的超过一周缩短至最快 24 小时。冷链技术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的完善,让北方消费者品尝到真正 “新鲜” 的南方特产成为可能。
在这场 “南味北迁” 的进程中,政策引领与市场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打通了产销通道。“大仓东移” 项目中,政府提供了大仓建设费用、物流费用等补贴,使喀什特色农副产品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进入北方市场。类似的模式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云南省借鉴这一经验,为云南核桃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扶贫援助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一种趋势,只有商业化,才能长久进行。
“东桑西移” 工程是 “南味北迁” 的一个成功范本。1991 年,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还占全国的 58.38%,而到 2023 年,西部占比已上升至 84%。这一转变不仅保障了我国丝绸产业链的完整,也使广西成为全国最大蚕桑生产省。“东桑西移” 工程实施以来,广西留住外出务工农民多达 200 万人,在四川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养蚕户年收入可达 8 万元。
随着南方特产北上,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也在悄然改变。历史上就有 “南甜北咸” 的说法,这一差异的形成,既与制糖工艺的发展有关,也与气候条件相连。南方早在唐宋时期手工制糖技术就已成熟,而北方制糖技术普及较晚;北方秋冬温度下降,果蔬储存期短,因此发明了用盐腌制食物延长保存期的方法。如今,随着南方特产北上和物流保鲜技术改进,北方人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果,对腌制品的依赖度逐渐下降。
在这场 “南味北迁” 的进程中,消费格局被重塑。以广东徐闻的菠萝为例,当地通过延伸菠萝产业链,线下 + 线上、国内 + 国际、产业 + 市场等多措并举,深入推进菠萝工业化、食品化进程;重庆江津区的花椒则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开辟了护肤新赛道。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多样化互联网销售业态将更多的土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从 “南粮北运” 到 “北粮南运”,从 “东桑西移” 到 “南味北迁”,中国大地上的人口、物资、技术始终在流动。每一次大规模的流动,都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整体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