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最终当选,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是国民党内部世代交替的氛围已然成形。连番大选挫败,党内对改革与更新的需求高涨,在这样的政治空气下,中壮世代更容易获得动能。其二,是长期布局到位。郑丽文早在黄复兴党部与地方系统深耕,结合派系与各地民代的支持,投票意志稳定、动员效率高,因而形成结构上的优势。
对照几个国民党主席应具备的条件,郑丽文均具备,也因此胜出。
第一,放下私心;第二,具备造王造后的能力;第三,能促成蓝白合,把合作从口号落到实处;第四,具备募款能力,因为国民党每月约有3000 万元新台币缺口,没有稳定资源便难以支撑选战;第五,能妥善处理两岸关系,作为两岸稳定的力量。
解析郑丽文两岸政见,台湾社会氛围出现转变,或有利于“郑丽文路线”
在两岸立场上,郑丽文批评现任执政党拒绝对话,导致局势兵凶战危,主张坚持九二共识,以“一中宪法”为宪政基础,推动交流与对话,如情势需要,她愿意多次与大陆领导人会面,把对话视为降低风险的必要途径。相较于国民党传统亲西方路线,郑丽文更加亲近大陆。
目前台湾社会“疑美论”高涨,许多人认为台湾面对被美国掏空的威胁,尤其在“大罢免”失败后,“仇中”、“反中”牌的效力明显不如以往。如此的社会氛围,可能有利于郑丽文更加亲近大陆的路线。
上任后的两大任务,吸引年轻人与赢下2026年地方选举
选战策略上,郑丽文将年轻选民视为重中之重。以“非典型国民党主席”的形象示人,郑丽文曾经在民进党历练过,使其更加愿意深化与年轻世代的互动,尝试在语言与节奏上贴近他们的关注。未来国民党应该思考,是否能借由“蓝白合”,慢慢加深年轻人对国民党的认同,将他们拉回蓝军。
2026年 地方选举迫在眉睫,郑丽文此次胜选一定程度上依赖地方派系,派系的组织动员也是明年地方县市长选举的关键。郑丽文抛出高风险承诺,若高雄、台南无法拿回其一,愿以辞职负政治责任。此举虽艰巨,却能转化为动员与士气,强化外界对其决心的感受。
(本文作者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钮则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