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话郭晶晶:为何巅峰期退役
【人民日报对话郭晶晶:为何巅峰期退役】施压与期待交织的跳水女皇时代落幕,一个多维度的郭晶晶正优雅绽放。“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当郭晶晶在《人民日报》最新专访中吐出这九个字时,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不亚于站在奥运领奖台上。这位在23年运动生涯中斩获77枚金牌的“跳水女皇”,于2011年职业生涯巅峰期毅然退役,一度引发无数猜测。如今,她以国际裁判、联合国海洋大会发言人和湾区体育推广大使的全新身份,给出了当年转身的完美答案。
2011年,郭晶晶正式递交退役申请,结束了她在国家队的辉煌生涯。当时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确认了这一消息,并盛赞她“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郭晶晶时代”。这个时代有多辉煌?郭晶晶在23年的运动生涯中,共获得了77枚金牌、14枚银牌和4枚铜牌,其中包括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的四枚金牌。她还是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跳水运动员之一,并实现了世锦赛的五连霸。
为何在巅峰期选择退役?这个谜底在14年后终于揭晓。在今天的《人民日报》专访中,郭晶晶坦言:“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我想给自己更多成长空间。”她一直主攻跳水,意识到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视野需要开拓。郭晶晶承认离开跳台时也曾犹豫过,“毕竟那里有我最珍视的荣誉、有我奋斗的印记”。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运动员生涯有限,人生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选择“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接触不同领域,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维度。”
郭晶晶的跳水生涯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7岁时,教练去幼儿园选运动员,她只是因为曾经被水呛过而想要克服恐惧,才选择了这项运动。她在运动生涯中遇到了三位重要的教练和领队周继红。启蒙教练李芳带她打下坚实基础;于芬教练将她选入国家队;钟少珍教练在她人生低谷期重新把她拉起来;而周继红则在她退役后鼓励她考取国际裁判资格。2004年雅典奥运会,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郭晶晶包揽女子三米板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首次加冕奥运冠军。回顾那一刻,她坦言心情异常平静,“好像水到渠成,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就在那里”。
退役后,郭晶晶先是赴英国学习英语,当时她的邮件和短信已经全用英文。她曾流露出结束学业后想做公务员的想法。在领队周继红的鼓励下,她考取了国际裁判资格,担任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与裁判,完成了从运动员到裁判的身份转变。2024年巴黎奥运会,她作为裁判见证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夺金。回顾那一刻,郭晶晶形容心情“很复杂”:既为中国跳水运动员骄傲,同时作为裁判要全程专注于评分的核心维度,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跳水是一项用无数次重复追求完美瞬间的运动。郭晶晶认为,这种极致体验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生哲学。“无数次重复的训练让我知道,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完美是要靠努力打磨的。就像人生的很多事,都需要坚持,不能急着要结果。”她眼中的追求完美不是要做到毫无瑕疵,而是要有“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态度。“哪怕过程中会出错,只要不放弃,总能一点一点靠近目标。”郭晶晶在生活中也一直延续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公益事业,都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推进。
如今的郭晶晶身兼数职:国际裁判、广州市南沙文化会副会长、公益倡导者。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之际,她正忙着推进湾区迎全运体育季系列活动。如何平衡体育、公益、家庭、自我探索等多重身份?郭晶晶表示:“没有绝对的排序,因为人生阶段不同,重心一定会变,平衡才是核心。”她不会把这些身份当成一种先后排序,而是像安排训练计划一样,提前规划、灵活调整。
作为体坛名将,郭晶晶对体育界的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她发现,与过去相比,如今大家对金牌和运动员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现在大家更理性了,哪怕运动员没拿金牌,只要拼尽全力,也会被认可。这特别好,说明大家更注重体育精神了。”她也注意到,现在很多运动员在更广泛的领域学习更多知识,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对于互联网高曝光度对运动员成长的影响,郭晶晶认为这是双刃剑。高曝光能让运动员更快被关注,获得更多支持,但过度曝光也可能让运动员承受额外的压力。
作为过来人,郭晶晶给年轻运动员提出了中肯建议。“要珍惜训练的每一天,运动员生涯很短,每一次重复的练习都在为未来铺路。不要怕苦,现在的苦都会变成以后的底气。”她特别强调运动员要提前规划人生。“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家要趁年轻多学习、多积累,无论未来做什么,都要提前打下基础。”她认为,除了天赋,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具备坚韧和自律的品质。
从跳水女皇到多元身份的转变,郭晶晶用行动诠释着她的信念:“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就在那里。”她的故事映照出当代中国运动员更加多元的成长路径——体育生涯的结束,往往是更广阔人生的开始。